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55896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教案马国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 展的关系。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 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回收等其他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2. 通过讨论探索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观察、总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取于质疑敢于总结 的良好吕质。2. 通过调查考察我国古代金属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1. 引导自主

2、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2. 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金属并了解广泛的用途。器材准备:铁钉、铜片、铜丝、锌片、锡片、焊锡、硬币、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1.在上册书中我们学了物质由 元素组成,而元素又分为金属元素与非金 属元素(提示:根据中文名称怎样区分?)2.展示元素周期表学生回顾部分元素的名称,并回 忆起可根据中文名称的偏旁来区分。观察得知,100多种元素中大部分 是金属元素。由金属元素可组成金属单质一一这 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讨论的金属材料(板 书课题)。生活中的金属材质有很多,请你列举 你身边的金属材料,并说明它们的用途!教师展示些金属材料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身边各种用途的

3、金属聆听并板书:一、常见的金属材料及用途铜一一导线铝一一铅球铝 高压水银体温锅计铁 建筑锌片干电材料池金、银钨灯丝首饰自由举手发言,尽可能多的列举。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金属的发展历程又怎样?展示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铁狮子)二、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讲解: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代(石器一一青铜器一一铁器)观察图片,聆听老师讲解板书:1.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是铜、 其次是铁。2.目前使用最多的金属是铁、其次是也。从国防、交通运输、农业工具、生 活餐具列举说明铁的广泛用途。根据老师讲解来联系实际,知道现 阶段铁的用途广泛,使用最多的金属材讲解:铝的发现较晚,距今只有100 多年,但由于他具有很多优

4、良的性质使 其得到广泛的用途,现在的年产量已经 超过铜,仅次于铁。料应是铁。设问:那么铝有哪些优良的性质, 其他金属材料又有哪些性质,今天先讨 论他们的物理性质。展示几种金属(铝片、镁条、锌片、 铜片、铜丝、焊锡、硬币)展示部分金属图片提示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板书:三、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1. 具有光泽、呈银白色(除铜呈紫 红色、金呈黄色)2. 常温下是固体(除汞为液体)3. 具有导电导热性4. 具有延展性5. 有韧性观察老师所展示的金属材料和图 片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金属的物理 性质,并展开讨论展示 些金属物理性质、数据(见 课本第三页),并引导学生观察。并展示讨

5、论的几个题目(见课本 第三页),要求学生讨论,然后举手回 答。对合理的理由表更定,不完整的 理由给补充,并鼓励。根据老师的引导观察,总结。激烈讨论,踊跃发言,从各个方面讲 述理由。根据上面的讨论可知。板书:四、金属的性质决定了用 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等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部分,并 联系生活实际讲解。阅读课本,聆听讲解根据一些金属物理性质总结关于“金属之最”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之最”小结:(四大点)练习巩固:课本习题第1、2题阅读课本,同学间互相考问,热情高涨。课后完成板书设计:金属材料(一)一、常见的金属材料及用途铜导线铝一-铅球铝高压锅水银-一体温计铁建筑材料锌片-一干电池金、银首饰钨

6、-灯丝二、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1. 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2. 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是铁,其次是铝。三、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1. 具有光泽、呈银白色(除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2. 常温下是固体(除汞为液体)3. 具有导电导热性4. 具有延展性5.有韧性决定.体现四、性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课后反思:本节课以常见的金属材料及用途为主线,然后引导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最后讨论性 质与用途的关系。收获: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了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整节课内容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易于学生记忆,同时时间把握恰当。不足: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够,提出的部分问题过大、过难,学生无从回答。在语言上 较啰嗦,音调不够高等等,这些都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