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54406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如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的事物,有说明书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战胜优势。但是,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

2、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

3、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 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

4、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 1. 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

5、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教育对策 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如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思想性强的背影、最后一课、老山界等课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思想教育;班主任则可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功效,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智力竞赛颂祖国辉煌成就夸夸我们的班级懒惰成功等主题班队会,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渗透了养成教育。 2. 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

6、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如让学生自我介绍“我最喜欢”、“我害怕”、“我的目标是”、“我学得最好的是”、“我学不好是因为”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在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盲目冲动的发生。(2)情绪辅导。初一学生情绪不稳定,因此要引导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例如沮丧、忧郁时可通过交谈、读书、观景、游乐等方法转移等。(3)青春期教育。当代初中生与以往同龄少年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早熟,并且他

7、们的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早熟,使性意识提前“觉醒”,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低。针对这点,应该开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教育辅导。 3. 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

8、、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 结合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是帮助初一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外在条件。因此,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是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家长配合的最佳方式是亲自到学生家家访通过。家访不仅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家表现、个性形成原因,为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供了条件,也能为个别望子成龙心切但又对子女的心理、生理发展认识不足的家长提供一定的材料。实践证明,经过老师家访后的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上都会有较大起色。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倘若说初

9、中阶段三年的学习生活看成是人生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那么在这阶段时期孩子的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一条轨迹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初一是起点,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致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到了初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慌、破坏等不良行为。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1、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

10、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像初一时那样容易接受。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忙开始加入团组织,成为班级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品德较差的孩子,这时也开始冒了出来。 2、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在家里,他们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小孩看待,最讨厌大人管头管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

11、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3、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结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大凡在初二年级学习扎实、成绩稳定的学生都可望胜利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4、孩子进入初二后,变得不爱讲

12、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理,如果家长问起学校里的事,孩子态度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二语就讲完了,年龄超大越明显。这一时期,一方面孩子对父母闭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加之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想寻找友谊,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心扉完全敞开,无所不谈。 总之,这一时期,初二学生是“小大人”、“半成人”,心理特点是不稳定的、多半的、脆弱的,需要我们作父母的认真观察孩子的变化,作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作家长的如何引导他们,使他们向着“真正的大人发展”呢? l、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

13、应懂得,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正常的需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是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承担父母所不能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应当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父母理应爱护和培养孩子的种自立精神;其次,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漠视其优点。即使最优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反过来讲,即使最淘气的差生,他们身上也有不少长处和闪光点,家长不应片面的认识孩子,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动态变化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向不好的方面演变,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这里介绍一个例子。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王海栋是一名学习尖子,

14、1989年获“华罗庚金杯”少年组数学竞赛的金牌,之后又获20余次竞赛奖,其中获全国性大赛一等奖、特别奖达7次之多。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小王的父母并不期望孩子成什么“家”,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当发现小王身上的长处时,父母就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加以培植。他们认为,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和孩子谈心、沟通,一起探讨问题,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成为子女的导师,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须及时指出,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和帮助。小王的父母特别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在小王家里,

15、有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关系也十分融洽。 2、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有时,孩子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家长却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告知他人,这使孩子感到尴尬,家长出现这种举动,一是认为孩子无知或错误的想法可以随便拿来取笑的,二是在气愤、无奈之下,失去理智,以丑治丑,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加深了孩子对家长的防卫心理,家长从此就不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思想,亲子之间会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因此家长不能当众出孩子的丑,要选择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法,解释孩子的无知或错误,激发孩子的自愧、自警、自戒之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有一块保留个人秘密的小天地。如一本小小的日记本,生日贺卡等。不希望家长窥视和干涉这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形成的一种标志,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开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日趋频繁和公开化,这种交往多数是精神上的交流,属于友情的范畴,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当今文明进步的社会中,父母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做个开明的家长。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和男同学一起看电影,就断定女儿早恋,于是跑到学校向教师反映,又去找了男同学的母亲,弄得满城风雨。经班主任老师调查,发觉根本没这回事,纯属家长捕风捉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