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542204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岳麓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验收评估(八)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2、3(2013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人提高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D倡导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4(2012厦门质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5下图反映的

3、是徽商老字号,据图可知徽商()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经营种类多活动范围广“贾而好儒”ABC D6(2013烟台质检)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7(2013临沂期中)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

4、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8(2013山西诊断)数千年来,中国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9(2013太原诊断)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5、”。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10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生产力的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11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

6、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12右图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下列对其解读中正确的是()A是研究明朝“海禁”政策的重要资料B根本目的是保障中国商人的经济安全C是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反映D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对海外航船的管理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3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

7、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三中国

8、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8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4分)14(2013烟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

9、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移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邓广

10、铭、漆侠宋史专题课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内藤湖南全集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依据?(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业资本在宋代没有更进一步发展” 的原因。(4分)(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商业革命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何不同?你同意哪种

11、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8分)答 案阶段验收评估(八)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选C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可见精耕细作是指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而言,C项是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的描述。故答案选C。2. 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的理解能力。根据“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故选A。3. 选B从“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可以看出并没有提高土地收入。排除A。题目中无法看出人民是否无法承担排除C。棉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赋税的变化,并没有

12、实行工商皆本,排除D。从“百万之赋”“赖此一机一杼”可以看出赋税来源的变化,故选B。 4. 选D考查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千年土地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这因封建土地是私有,可自由买卖,故选D项。5. 选C从四幅图片来看,徽商的经营门类之多可见一斑,而浙江和北京都有徽商的身影,说明其活动范围相当广,故符合题意。从图片中很难看出徽商的起源,故排除;材料很难体现经商和儒学之间的关系,故排除。因此C项符合题意。6. 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品大量出口。

13、7. 选D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8. 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说明“庭院经济”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种“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既有农业也有手工业,故C正确。“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技术落后,自给自足,故A、B、D说法不正确。9选C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国家“重商”经济政策确立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B不正确;在中国古代,主导产业是农业,故D不正确。 10选C考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据材料“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

14、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等待雇佣”“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以此接受雇佣来安身立命,故正确选项应该为C项。 11. 选C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种稻和种棉的比例可以看出,作为经济作物的棉花种植占主导,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12选C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是清朝皇帝,A项错误。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不正确。出发点是防止中外接触产生对其不利的思想和行为,D错误。这实质上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所以答案为C。 13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材料较短,可以逐句的进行概括。第(2)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5、等角度思考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第(3)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可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双重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有官营(朝贡)贸易、民间(私贩)贸易等形式;贸易规模大、范围广;贸易活动频繁; 外贸商品种类多,尤以瓷和丝为主。(2)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14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第(1)问可以结合宋代商业发展史实从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