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53275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

2、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

3、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第二章 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2、劳动的社会职能

4、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劳动的社会化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5、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以手工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阶段(3)机器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

5、段。第二节1、 三方机制的含义2、我国的三方协调机制:我国协调劳动 关系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雇主(企业)组织和工人组织三方代表,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3、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2)推行集体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己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

6、行协商,形成共识。(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6)实施贯彻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方针。第三节1、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2、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3、职业结构变化规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4、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中国非农业劳动者的比例在1999年己超过一半,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规模也有了

7、快速的增长。5、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6、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65岁以上占7%以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

8、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7、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8、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包括劳动时间的限制、劳动速度的限制、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特殊劳动者的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9、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际关系理论:(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

9、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10、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1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能力、品貌、气质、报酬、邻近与熟悉。第五节1、群体是人们为了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2、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3、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

10、立的关系形式。4、群体的正式结构是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5、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为。第一,破坏组织的整合力。第二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第三,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第三章劳动者第一节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

11、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2、劳动者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3、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4、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5、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象六个方面。6、企业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7、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

12、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第四节1、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2、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3、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劳动者社会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4、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5、劳动者社会化的进

13、程劳动者社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预期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基础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四个阶段。6、劳动时间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7、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多数劳动者而言,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因此,我们从工资率的变动来分析劳动者的劳动决策。8、劳动和闲暇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多,闲暇时间就越少;反之,闲暇就越多。劳动与闲暇是构成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职业生涯1、职业与职业的特点所谓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

14、活动方式。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为职业。第二,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职业的特征有(1)社会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2、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3、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影响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4、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

15、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5、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6、职业锚,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有三个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7、职业锚的五种类型(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4)创造型“职业锚”,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5)处主、独立型“职业锚”,自主型个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8、职业生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