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50678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导语】大文斗范文网的会员“记忆中的偶”为你整理了“钱塘湖春行教案15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钱塘湖春行教案1文本解说 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首写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好引导。总结全文。设计方案B一、解题。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

2、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二、朗读。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三、说读。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3、在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明确: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

3、掩没马蹄子。)四、背读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2、学生背诵。五、总结。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教学背景在两个月前的诗歌教学培训中,听完后,联系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加确认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

4、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

5、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

6、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学生大声朗读诗。)生春天,而且是初春。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生“没马蹄”

7、,草还没有长高。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8、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生我听出了马蹄轻

9、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生绿,绿柳青青。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

10、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我心目中的好课就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畅所欲言,符合我们爱幻想的个性,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

11、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扬起学生想象的帆,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课后反思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

12、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

13、和译文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教案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

14、歌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二、作家及作品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三、朗读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4、学生自由读5、指名朗读6、齐读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五、理解内容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六、赏析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明确:“春”、“行”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注:抓题眼)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2孤山寺北-贾亭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