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482972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中山陵导游词(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须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巡游时的讲解词。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1 各位挚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肯定想去看看当地最出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假如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子-宏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

2、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8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夫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复原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闻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年1月1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验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特别大总统。在192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3、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探讨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925年月1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宏伟,的确是建立陵墓的好地方。你们或许会问;孙先生诞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是我国宏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概雄伟! 192年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

4、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确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闻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渐渐上升,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

5、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心有始终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非常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恒久为世人所仰慕。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宏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更有雄伟的气概,设计特别胜利,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南京中山陵导游词3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

6、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巡游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特别慎重,特殊注意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与。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需亲自谛视现场,满足了才被最终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切自己死后的“天堂”,便起先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协商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

7、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自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年)起先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所,僧侣达1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

8、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英雄,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实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9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x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明显是朱元璋收买

9、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x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

10、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需驻轿下马,以示敬重。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概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74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闻中的动物,据说特殊能负重。整碑通高8.7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

11、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历,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假如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大有力,

12、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闻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祥瑞、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经常立下丰功伟绩,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才智,“快马加鞭”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方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

13、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记。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化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直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似乎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四周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

14、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渐渐演化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觉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变更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管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绕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犹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闻翁件

15、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威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望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今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猛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走完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16、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殊告示碑”,高105米,宽0.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爱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920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直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直立着高大的石碑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赛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米,宽1.米,碑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