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48267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棠湖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春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年级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

2、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使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

3、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时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

4、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有八九又在边区远省。(摘编自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般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保卫下首先到达举行经筵的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B. 经筵讲官和展书官都出身翰林院,并且是其中佼佼者,开讲前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C. 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全部人员只能凝神静听,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D. 称职的讲官必须

5、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但仍需经常归结到现实,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经筵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从摆放书案到讲官开口讲授,都说明了这一点。B. 经筵的严格程序,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各种仪式讲求目视耳听对称均衡的一种例证。C. 讲官发现皇帝仪态不端,可加以责难,作者以此论证这种繁文缛节已成当时一种制度。D. 文章最后,论述了经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皇权,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讲官如果不能发挥经传精义,敷衍塞责,逢迎恭维,则被视为失职,就会被罢免。B. 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

6、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C. 讲官准备不充分,皇帝也不能当场指斥,讲官所受的这种优礼是长期历史的产物。D. 正德皇帝把尽忠的讲官升迁至边远地方,实则对这些批评自己的讲官的一种报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只羊的冬季纪东方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

7、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有情况!”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

8、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

9、雪都照亮了。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连部继续开会。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

10、只羊的样子。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

11、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B. 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C.小说善

12、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5.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材料一:豆瓣92分,Bilibili 网站单集点击量超过224 万,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从节目效果看,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

13、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是节目一定程度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而长久以来博物馆甚至对媒体也刻意保持着距离。国家宝藏同样赶上了国家政策的助力。2017 年1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则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则指令也反映到从去年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综艺热,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

14、者,再到见字如面,无一不是此背景下的产物。而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就像最终节目呈现的效果一样,节目主持人张国立的开场白强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材料二:“基于史实合理虚构”。“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剧本创作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

15、顾问专家团的选择同样精妙,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节目组选择的是在网上很有影响力的知乎历史类“大V”张茺和周睿杰,另一成员奚牧凉则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 这些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节目对博物馆观念、伦理的冲击不可忽视。博物馆与综艺的交集,是相互支持和交流,综艺节目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博物馆学习。比如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 后”,以前“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观众是现实或潜在的收藏家。博物馆的影响力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公共分享及对公众学习活动的支持,而不是靠某件藏品的“珍稀”,也不是靠对藏品前世的“揭秘”。但在博物馆领域,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

16、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材料三: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以精雕细刻的国宝精神,打开汗青、打开传统,让缄默沉静的国宝“说话”,给孤傲的匠人点赞。堪称一曲古今交响,一次远古穿越。其实,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曾经,我们为凭票购买的粮、油、蔬菜排队,我们为紧俏的冰箱、彩电排队,眼下,我们还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