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奕》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482224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学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1《学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1《学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1《学奕》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1《学奕》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学奕》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潜心会文 滋养心智学弈教学设计何红梅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题学弈,课 型 :阅读课,第2页。教材分析学弈是人教版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些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

2、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很早就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古文,所以对文言文他们不会感到陌生,而且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也大致了解学习古文的步骤和一些重要环节,比如说:有节奏地读、明白古文的意思和所揭示的道理。所以本文的教学应重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出“学好文言文”的方法。设计理念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

3、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在理解故事内容、寓意上也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用形式多样的诵读策略,使学生读中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积累语言、体会寓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文言文的精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了解文言文中“之”字用法,让学生参考课后译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教学准备:

4、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 ,感受幽默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

5、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2教师板书课题学弈。老师示范写“弈”字学生书空读准音。3解题:齐读课题,有谁知道题目中 “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二、自读自悟,初探故事 1自读课文,解决疑难。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汇报交流(1)着重强调下面字的读音写法: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 zhu f yu 鸿 鹄 弓缴弗 曰(2)读完课文后,说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的感觉,你认为它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3)小结:课件出示:前一组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后一组叫白话文,就是用直白的话写的文章,

6、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也叫现代文。在1919年之前的文章都是文言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要注意在合适的地方停顿,语速稍慢。 (4)多媒体演示学弈的节奏和停顿,教师范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主要是识字教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并且要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文言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

7、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利用老师的范读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韵律、节奏,初步感悟古人经典文化的精妙。三、再读课文,细探故事 1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全文。提出文中不理解或有疑难的字词,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学生可能提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等。2练习说说每句话大体的意思。教师引导点拨:重点抓住“诲”、“惟”、“俱”、“善”、“弗”,和“之”字,“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前面就要加上“这个人”。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的理解。3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这篇课文,发现什么字最多? “之” ( 出示全文,“之”加红

8、),6个“之”意思都一样吗?(指导理解)4结合自已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全班齐读。【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进行引导点拨,重点解决疑难的字词,教师通过“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体理解句子意思就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四、熟读课文,探文明理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为什么要拜弈秋为师呢?从书中哪句话可知?3哪个字最能体现弈秋棋艺高超?4用“”和“=”符号分别画出两个人不同的学习表现句子。(该句子怎样读?评一评。课件出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1)读读这两个句子,指导释句并看图,出示图片:想一想他们两人当时的情景,

9、两人是什么神情?心里想着什么?(2)结合自已的想象和理解,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表现的语气。(3)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 你能从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结果怎样?引导学生争论“为是其智弗若与?”课件出示:他们一起学习,为什么成绩却不同呢?是智力不一样吗?(不是的),那是什么原因呢?(5)你能用不同的成语来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情况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说一些成语,如: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漫不经心) 5、带着自已的想象自由朗读课文。五、熟读成诵 ,感悟道理1全班分成四组进行

10、角色朗读:一组读旁白,另一组读表现专心学习的人,还有一组读表现无心学习的人,最后一组读表现学习结果的句子。2开展演一演活动。根据课文内容,三人小组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然后自我推荐面向全班展演。3你认为这个故事内藏着一个什么样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4通过这两个人的学习表现,你认为这两个人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体现在哪里?(出示课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说明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说明另一人三心二意,虽然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拉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5讨论: (1)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一样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1、 (2)出示问题,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说一说。6展开想象: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不一样,会说些什么?【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表演,把学生放置情境中,并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一步感受两个人不同学习态度,带来不同结果。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达到创新“古文新教”的效果。六、拓展阅读,体会精炼出示: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在课文的前面还有一句话:“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12、,则不得也”。鼓励学生阅读,大体了解内容,体会文言文精炼,有味道,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我们熟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改编自文言文,同学们可在课后找来读读,你会感受古文无穷的魅力。【设计意图】:教学时适当拓展文言文阅读量,与课文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七、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言文,知道了读文言文需要语速较慢、停顿较多。知道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是看注释。从课文中我们又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我们收获可真不少啊!(出示拓展练习作业)常言道:“名师出高徒”,眼看着第二个人什么也没学会,大家想不想劝说几句呢?请以书信形

13、式写一封劝说信。【设计意图】:这个作业设计是以 “写劝说信”为载体。让学生动笔,激励学生内心真情 ,达到了既教语文又教做人的教育效果。 学 弈人 专 三心 心致 二志 意 (成功) (失败)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浓缩,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它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课板书我是依据课文线索,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三线合一。从“人”字入手,他们两个都是“人”,一个走向“成功”,一个走向“失败”,再加上箭头符号的指向连接,使两个人前后变化的因果关系得到了答案,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本着精要概括、简洁美观的原则,全面反映本课所学内容,突出中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