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479423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安塞区沿河湾镇中心小学 钟正民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

2、象出概念,从而掌握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授课:XXX 2、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夯实基础:提问: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

3、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答案预设: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教学思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 2、谈话引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授课:XXX3、 老师启动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为庆祝植树节,保护环境,xx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质疑: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针对性的出示3个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

4、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授课:XXX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总结定律: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

5、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预设: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定律命名: 追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答案预设: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导语: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授课:XXX 强调: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导语: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小组

6、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针对性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生汇报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15(410) (1258)5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授课:XXX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 2574=( )( )7 (6025)( )=60( ( )8) 125(8( )=(125( )14 3

8、485=(34)( )( ) 2、完成“做一做”。(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授课:XXX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54=425 (255)2 25(5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教学反思: 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是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我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上也有所渗透,学生对这个方法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力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1、利用旧知,

9、大胆猜想。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大胆猜想,猜想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授课:XXX2、 自主探索,猜想验证。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通过学生的观察、例举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