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478807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 程 地 质 读 书 报 告工程地质读书报告2010-07-01 14:45一、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知识: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

2、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

3、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二、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作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传统的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单纯的力学计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工程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试与结构工程比较,结构工程面临的是混凝土、钢材等人工制造的材料,材质相对均匀,材料和结构都是工程师自己选定或设计的,可控的。计算条件十分明确,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上的计算是可信的。综合判断的成败,关键在于对地质条件的判断是否正确。既然岩土体是地质历史

4、长期演化的产物,研究其规律性,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就只能靠工程地质专家了。譬如要建造一条隧道,没有工程地质专家帮助,土木工程师只能望山兴叹。即使进行了钻探,面对一大串岩芯、土木工程师虽然能够辨别哪一段硬,哪一段软,哪一段完整,哪一段破碎,但难以建立整体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有经验的工程地质专家,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就可大致判断地下地质构造的轮廊,就可预测建造隧道时可能发生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再根据需要,采用物探、钻探、洞探等手段,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构造出工程地质模型,明确哪些地段条件简单,哪些地段条件复杂,哪些地段可能冒顶,哪些地段可能突水。没有深厚的地质基础,哪能识别断层的存在

5、,软夹层的空间分布,哪能搞清结构面的优势方向,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规律,哪能说清岩溶、膨胀岩,初始地应力对工程的影响等等。可以说,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岩土工程师离开了工程地质专家将寸步难行。三、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从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体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实践,大力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加强定量研究,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规范规程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努力实现勘察标准化和现代化;与

6、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和联合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综合研究和联合攻关,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这些就是现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五个主要发展趋势。世界工程地质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30多年来,中国工程地质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已接近世界水平。目前,它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程地质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按照各个时期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的不同,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

7、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才逐步走上自力更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的道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区域工程地质学和各种专门性工程地质学发展较快;创立了中国自己的工程地质力学及其核心地质结构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完成了一些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工程地质学还有

8、很大的差距。2、在这个阶段,作为地质学与工程学交叉学科的中国工程地质学,是二者之间不平衡交叉和渗透的产物。它的地质色彩太浓,而工程色彩太淡。3、中国工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生了不少灾害性工程事故,出现了不少病害工程。中国工程地质学走着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大体上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开始顺利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对以岩(土)体稳定性为主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评价和监测预测。其目的主要是防治工程地质灾害,以确保工程的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正常运用。因此,

9、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防灾工程地质学阶段或保安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不断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西方现代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工程地质学逐步从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的狭小天地里解放出来。除了专门性工程地质研究以外,不仅重视区域性和整体性的工程地质研究,而且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学科本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世界工程地质学的差距逐步缩小。2、为了防治工程地质灾害,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从工程结构观点出发,以地质体改造为核心的地质工程研究任务,使工程地质学进一步向工程学交叉和渗

10、透。3、现代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工程地质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合理、有效、经济地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重大任务。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孕育着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所以,这个阶段具有从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向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过渡的性质。它为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准备了条件。、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个阶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球科学向着国际化和统一化方向迅速

11、发展;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课题;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重大课题,从而促进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工程地质学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工程地质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引进和创新,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武装自己,逐步实现学科现代化。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环境工程地质学阶段。开始进入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的中国工程地质学

12、,面临国内外的一系列严峻挑战:1、世界工程地质学迅速发展,中国工程地质学必须赶上其发展步伐。2、中国工程地质学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但特别严重,而且将长期存在。3、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将具有领域多、规模大、速度快、质量和安全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这将使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些问题仅用目前中国工程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难以解决的。可见,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繁重的,其研究课题是众多的、高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从广度和深度拓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在积极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世界工程地质学及相关学科先进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实际,大力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在工程地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加强定量研究,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手段和规范规程的研究,努力实现工程地质勘察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和联合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综合研究和联合攻关,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