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47525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以一起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为例征地补偿费纠纷案件,历来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也颇受各方重视。专门在当前中央提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力求农村稳固的新形势下,研讨征地补偿费的法律适用问题,发挥律师在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代理中的作用, 确实爱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进展,专门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下面仅就笔者曾经承办过的如 此一宗案件为例,稍作一些探讨。一、案件差不多事实及法院的裁判。1、案件的差不多事实村民李某系海口市秀英区某村的村民,家庭共有六个人口,李某的妻子庄某是该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李某原 系外地人,但早已和庄某结婚,同时于 1991 年正式将户口迁入女方

2、落户,李某在该村生儿育女已有三代。1998 年李家以李某为户主与该村经济合作社签订了海南省家庭承包耕地合同书,并领取了政府所颁发的农村集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003 年海口市政府征用了该村600 亩土地用于药谷项目,每亩征用费4.5 万元,该 村获得征地补偿款2700万元。村委会通过村民会议做出决议,决定按村里常住人口每人3 万元分配征地补偿费, 并报有关政府部门批准后将征地补偿费实际发放到村民的银行存折中,而李某一家六人(四人为瑶族,二人为妇 女)分文未得。村里同时有几十名外嫁女也未能得到征地补偿费,她们曾为此事向区、市、省等政府部门上 访、静坐示威,也向海南日报等有关新闻媒体来信来稿呼

3、吁,均未能得到解决。政府部门反而要求她们向法院 起诉,李某迫于无奈,以全家六口为原告,于2004年 10月将该村村委会及经济合作社告到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 院。2、法院的裁判。(1)秀英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对本案差不多事实没有争议,案件的争议焦点要紧是法律适用 问题。原告认为本案属于村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关于征地补偿费分配的纠纷,是平等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 系纠纷,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畴,法院完全能够受理并依法做出裁判。被告那么认为本案属于政府和谐、裁决 的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的主管范畴。一审法院通过审理,支持了原告的主张,判决两被告向原告支付每人3 万元的征地补偿费。两被告不服,

4、向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海口中院经审查认为,李某与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因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问题发生纠纷,属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内部纠纷,属于村民自治范畴,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 受理民事诉讼的范畴,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和谐解决,故李某等的起诉,予以驳回。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51 号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益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不适用于本案。海口中院于 2005年 6月 16日裁定撤销秀英区法院的一审判决,驳回李某的起诉。类似的案件在海南的法院系统中有三种不 同的处理结果:一种是认为如此的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的范畴,驳回村民的起诉

5、;另一种是支持村民的主张,判 决村民获全额征地补偿款;还有一种是认为村委会享有自治权,不分给村民在村委会的权力范畴内,因此驳回村 民的诉讼要求。二、笔者的观点。关于一、二审法院截然相反的裁判结果和法院系统内对该类案件的不同态度,我们较倾向于一审法院的判决 结果,认为本案属于一样的民事纠纷,应在法院主管的范畴,理由如下:目前我国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后给予补偿、安置的过程能够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被征地 单位与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的关系;第二个时期是土地补偿款分配决议做出后,村民与农村经济组织的关系。每个 时期的法律适用各有不同。在第一个时期中,被征地单位与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确定和落

6、实补偿安置方案的关系。依照我国 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流程,先由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将土地征为国有,并对被征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进行补偿,再由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将被征用的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人使用。在这时期中,补偿安置的双方当事人 是土地主管部门和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双方有行政上的治理和指导关系,因此,现在期发生的纠纷 也要紧由政府和谐或裁决。例如在本案中,确实是海口市国土局和本案被告村委会之间的征用和补偿关系,由市 国土局划拨到被告银行账户的征地补偿款由被告所有,被告有权治理和使用。对此,原告不能要求分配或分得多 少,假如在现在期原告向法院起诉,应不属法院受理范畴(对此,最高院关于

7、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 用法律问题的说明(下简称涉农司法说明)第一条也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 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第二时期,即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土地补偿款后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现在期,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和其成员之间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之间并没有行政上的治理和隶属关系。假如说如何制定补偿或安置 方案属于农村经济组织的自主权和村民自治范畴,那么,一旦村民大会做出分配的决议(该决议从法律性质上应 属于析产协议或收益分配决议)并经政府部门的批准,也即方案进入了实施时期后,因此所产生的争议,已超出 了村民自治的范畴,被告假设违反决议的,原

8、告自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司法救济。因此说,在第二时期 应属于法院受理的范畴,法院完全能够审查村民大会决议的合法性(例如是否鄙视少数民族或妇女等),并在此基 础上依照公平和合法原那么来判决原告应得份额及被告应履行的给付义务。类似的情形,比如公司的股东大会通 过了利润的分配方案后,该方案即对公司及股东均产生法律约束力,假如公司不依分配方案执行,股东即可通过 法院裁判来实现其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形下,法院能以这属于公司自治的范畴或公司内部关系而拒绝受理并做出 裁判吗?三、对二审法院终审裁定所持观点的评析(一)笔者认为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畴的认定,在以下两方面有失偏颇:(1)二审法

9、院认为村民因土地补偿款问题与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 法律关系的观点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第一,村委会系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而成立,该法明确规定村委会是 村民的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不是行政机关。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组织,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和农 户签订有关土地承包合同,经济合作社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民事主体,经济合作社不享有行政治理权。因此,从法 律主体资格方面来看,村民和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差不多上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其次,它们之间所发生的 征地补偿费或土地安置费是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纠纷:村民认为自己应该分得该补偿费,而村委会那么认为不应 分给该村民。因此,

10、村民和村委会之间因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属于民法通那么调整的范畴,是 典型的民事纠纷,应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畴。(2)本案从一审到二审,均是围绕法律适用的问题为争议焦点,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难道 未能指出有哪一部法律、哪一条规定明确禁止法院受理本案。在二审庭审中,原告(被上诉方)向二审法院提交了 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51 号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益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 和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116 号关于村民因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问题与村民委员会发生纠纷人民法院 应否受理问题的答复等有关法律依据,但二审法院的裁定只是说本案不适用于法

11、研200151 号所规定 的情形,也未说明理由,实在不能令人信服。依照法治的差不多要求,法院不得拒绝裁判、司法是权益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关于民事纠纷,立 法机关无明文禁止的法院即应当受理并依法做出裁判。在人民法院不断拓宽案件的受理范畴,就连宪法类案件都 能够受理的情形下,关于本案做出拒绝受理实在于法无据。(二)笔者认为法院不受理征地补偿费纠纷不利于爱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爱护农村的稳固2004年 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农案件审判为农村经济进展提供司法保证的通知(法2004 124 号)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处理各类涉农民事、行政纠纷案件,要坚决贯彻依法爱护农民合法权 益的指导思想。

12、对各类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农民要求赔偿缺失的,应当依法予以支持;对因非法截留、 扣缴农民承包收益发生的纠纷,农民要求返还承包经营收益的,要依法予以支持。本案也应属于村委会(经 济合作社)非法扣缴(村民)农户的合法收益,二审法院在本案中未能爱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也与最高司法机关甚 至中央的指示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四、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原告方当时所依照的要紧法律法规有:民法通那么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法 研200151号和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116号。被告方引用的要紧法律依据有:土地治理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六条、国土资源部征用土地公告方法第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翠

13、兰等六人与庐山区十里乡黄土 岭村六组土地征用费分配纠纷一案的复函(1994年12月30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地被征用所得的补偿 费和安置补助费应归被征地单位所有的复函 (法经199513号)。1、土地治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安置补助费由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治理和使用,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对安置补助费的使用情形进行监督。这仍属于第一时期的法律 关系。事实上,该条也有能够将安置补助费直截了当支付给个人的规定,不能说征地补偿费绝对不能分给农民个 人。实践中,征地补偿款全部留在集体经济组织而被一些村干部吃光、花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也会引起群 众的强烈不满,

14、引发社会的不稳固因素。2、国土资源部征用土地公告方法第十五条规定,因未按照依法批准的征用土地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 案进行补偿、安置引发争议,由市、县人民政府和谐;和谐不成的,由上一级地点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 置争议不阻碍征用土地点案的实施。但第八条同时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本集 体经济组织被征用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数量;(二) 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三)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四)地上 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五)农业人口的具体安置途径;(六)其

15、他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具体措施。第十一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从以上规定看,此处所指的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该是指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与被征地单位之间 所产生的征地补偿或安置补助问题。从本案的具体情形来看,该规定应该是适用于海口市国土局与被告间关于补 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费的支付等问题,即假如市国土局未按补偿安置方案进行补偿、安置而引发争议的,应 由政府和谐和裁决。但该方法并没有排除也无权排除有关当事人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有关民事争议,即假如 被征地单位与征用单位或土地主管部门签订有补偿协议的,假如一方违约,守约方因此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

16、诉讼来爱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认为,征用土地公告方法仅适用于解决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与被征地单 位间的争议,并不适用于本案中村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财产纠纷,况且该公告仅是部门规章。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翠兰等六人与庐山区十里乡黄土岭村六组土地征用费分配纠纷一案的复函,是 1994年 12月 30日最高院给江西省高院的答复。该答复指出,双方当事人为土地征用费的处理发生争议,不属 于法院受理案件的范畴,应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我们认为该答复可能指的是在没有村民决议对补偿款进行分 配的情形下,村民要求分配补偿款而集体经济组织不同意对补偿款进行分配(即第一时期)这种情形。退一 步来说,该答复确实是针对有村民的分配决议,而村民要求按照分配决议进行分配而集体经济组织不同 意(即第二时期)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