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470643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外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关键词:凝血酶 肢体缺血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摘要:目的: 1观察经肌肉局部注射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2初步探讨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40只,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并结扎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于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凝血酶组(THR组),NS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THR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凝血酶溶液2ml(浓度500IU/ml)。每组动物再设立3天、7天、14天和21天4个观察时间点(n=5)。实验动物于各时间点行血管

2、造影,观察缺血后肢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取实验动物内收肌肌肉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变化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以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VEGF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 结果: 1大体观察:两组动物在实验中无意外死亡。两组动物左侧后肢均出现典型缺血表现:跛行、肌肉萎缩、肢体脱毛,未发现皮肤溃疡及坏死。 2血管造影:造模后3天时左侧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未见显影,大腿中段形成少量的侧枝血管,7天时侧枝血管稍有增多,14天时侧枝血管明显增多,21天时侧枝血管进一步增加。两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侧枝血

3、管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HE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肌纤维萎缩变形、间隙增宽。肌纤维间有一定数量的毛细血管分布。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高峰,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微血管密度MV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IO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峰值,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VEGF表达的IO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相关性分析:两

4、组VEGF表达的IOD值与侧枝血管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IOD值与MVD值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1兔后肢缺血早期的VEGF表达与毛细血管新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侧枝血管形成之间无相关性。 2肌肉注射1000IU的凝血酶可促进兔后肢缺血早期毛细血管新生和VEGF的表达,对侧枝血管形成没有影响。 3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上调了VEGF的表达。正文内容 目的: 1观察经肌肉局部注射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2初步探讨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40只,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

5、动脉并结扎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于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凝血酶组(THR组),NS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THR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凝血酶溶液2ml(浓度500IU/ml)。每组动物再设立3天、7天、14天和21天4个观察时间点(n=5)。实验动物于各时间点行血管造影,观察缺血后肢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取实验动物内收肌肌肉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变化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以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VEGF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 结果: 1大体观察

6、:两组动物在实验中无意外死亡。两组动物左侧后肢均出现典型缺血表现:跛行、肌肉萎缩、肢体脱毛,未发现皮肤溃疡及坏死。 2血管造影:造模后3天时左侧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未见显影,大腿中段形成少量的侧枝血管,7天时侧枝血管稍有增多,14天时侧枝血管明显增多,21天时侧枝血管进一步增加。两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侧枝血管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HE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肌纤维萎缩变形、间隙增宽。肌纤维间有一定数量的毛细血管分布。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高峰,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微血管密度MV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

7、差异(P<005)。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IO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峰值,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VEGF表达的IO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相关性分析:两组VEGF表达的IOD值与侧枝血管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IOD值与MVD值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1兔后肢缺血早期的VEGF表达与毛细血管新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侧枝血管形成之间无相关性。 2肌肉注射1000IU的凝血酶可促进兔后肢

8、缺血早期毛细血管新生和VEGF的表达,对侧枝血管形成没有影响。 3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上调了VEGF的表达。目的: 1观察经肌肉局部注射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2初步探讨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40只,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并结扎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于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凝血酶组(THR组),NS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THR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凝血酶溶液2ml(浓度500IU/ml)。每组动物再设立3天、7天、14天和21天4个观察时间点(n=5)。实验动物于各时间点

9、行血管造影,观察缺血后肢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取实验动物内收肌肌肉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变化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以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VEGF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 结果: 1大体观察:两组动物在实验中无意外死亡。两组动物左侧后肢均出现典型缺血表现:跛行、肌肉萎缩、肢体脱毛,未发现皮肤溃疡及坏死。 2血管造影:造模后3天时左侧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未见显影,大腿中段形成少量的侧枝血管,7天时侧枝血管稍有增多,14天时侧枝血管明显增多,21天时侧枝血管进一步增加。两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

10、侧枝血管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HE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肌纤维萎缩变形、间隙增宽。肌纤维间有一定数量的毛细血管分布。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高峰,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微血管密度MV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IO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峰值,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VEGF表达的IO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相关性分

11、析:两组VEGF表达的IOD值与侧枝血管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IOD值与MVD值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1兔后肢缺血早期的VEGF表达与毛细血管新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侧枝血管形成之间无相关性。 2肌肉注射1000IU的凝血酶可促进兔后肢缺血早期毛细血管新生和VEGF的表达,对侧枝血管形成没有影响。 3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上调了VEGF的表达。目的: 1观察经肌肉局部注射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2初步探讨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40只,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

12、并结扎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于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凝血酶组(THR组),NS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THR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凝血酶溶液2ml(浓度500IU/ml)。每组动物再设立3天、7天、14天和21天4个观察时间点(n=5)。实验动物于各时间点行血管造影,观察缺血后肢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取实验动物内收肌肌肉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变化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以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VEGF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 结果: 1大体观察:两

13、组动物在实验中无意外死亡。两组动物左侧后肢均出现典型缺血表现:跛行、肌肉萎缩、肢体脱毛,未发现皮肤溃疡及坏死。 2血管造影:造模后3天时左侧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未见显影,大腿中段形成少量的侧枝血管,7天时侧枝血管稍有增多,14天时侧枝血管明显增多,21天时侧枝血管进一步增加。两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侧枝血管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HE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肌纤维萎缩变形、间隙增宽。肌纤维间有一定数量的毛细血管分布。两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高峰,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微血管密度MV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14、(P<005)。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IOD值于造模后3天开始增高,7天时达峰值,后逐渐降低。THR组在对应的各时间点VEGF表达的IOD值均高于NS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相关性分析:两组VEGF表达的IOD值与侧枝血管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IOD值与MVD值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1兔后肢缺血早期的VEGF表达与毛细血管新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侧枝血管形成之间无相关性。 2肌肉注射1000IU的凝血酶可促进兔后肢缺血

15、早期毛细血管新生和VEGF的表达,对侧枝血管形成没有影响。 3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上调了VEGF的表达。目的: 1观察经肌肉局部注射凝血酶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2初步探讨凝血酶诱导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40只,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并结扎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于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凝血酶组(THR组),NS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THR组经缺血后肢肌肉注射凝血酶溶液2ml(浓度500IU/ml)。每组动物再设立3天、7天、14天和21天4个观察时间点(n=5)。实验动物于各时间点行血管造影,观察缺血后肢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取实验动物内收肌肌肉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变化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以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VEGF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 结果: 1大体观察:两组动物在实验中无意外死亡。两组动物左侧后肢均出现典型缺血表现:跛行、肌肉萎缩、肢体脱毛,未发现皮肤溃疡及坏死。 2血管造影:造模后3天时左侧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未见显影,大腿中段形成少量的侧枝血管,7天时侧枝血管稍有增多,14天时侧枝血管明显增多,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