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46821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福建省南平市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南平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日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文本类别号(甲或乙),并用2B铅笔将所选文本类别号对应的标号涂黑。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2

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桑之未落,_。 (诗经氓)(2)风急天高猿啸哀,_。(杜甫登高)(3) 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4)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5) 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6)浩荡离愁白日斜,_ 。(龚自珍己亥杂诗)语文试题 第l页(共l2页) (二)文言文阅读(1 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四菩萨阁记宋 苏轼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版皆吴道子

3、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版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版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版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版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

4、,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余帷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不悛,不帷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5、”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摘编自苏轼集三十五)【注】燕居:闲居。四达:四个地方可通行,这里指有四个门。阴:指门的反面。阳指门板的正面。如律:按法规神律。悛:改悔。语文试题 第2页(共l2页)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而致画与公卿等等:相同。B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 示:显示。C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易:交换D子勉之矣勉:努力。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苏轼把画交惟简收藏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3分)八版皆吴道子画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

6、莫若是版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A B C D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有四个门,每扇门板正反两面各画一幅神佛画像,共有十六尊。B神佛画像出自吴道子之手,又历经战火和辗转流离,是众多藏品中苏父最为喜欢的。C惟简以其师父教导的名义,索要苏轼亡父心爱之物,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D文章叙议结合,写收藏珍贵文物之不易,守成更为艰难,表达了对长久保存它的担心。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3分)答:_ (2)简

7、以钱百万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象其上。(3 分)答:_(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日。(6分)南乡子暑夜清 黄之隽野月无家,水萤点火照蕖花。前代采莲人已去船回浦。夜半鵁鶄波上语。语文试题 第3页(共l2页)【注】 无家:世间无住处,这里指天空没有月亮。蕖花:荷花。前代采莲人:见梁元帝采莲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两作品都描写了古代男男女女采莲的热闹场面。鵁鶄: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1) “野月无家,水萤点火照蕖花”拟人手法运用精妙,请简要赏析其作用。(2 分)答:_( 2 )联系全词,请简要赏析“夜半鵁鶄波上语”的意境。(4分)答:_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

8、分)(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6分)A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做寿去召回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关羽赶来接应。(三国演义)B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故意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宝玉因此得了心病,黛玉听说后大哭,让紫鹃去解释。(红楼梦)C学生请愿取得成果后,觉慧一回到家就遭到祖父的训斥,觉慧没有开口分辩,之后祖父还叫来觉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家)D要不是共产党红军有燎原之势,吴老太爷绝不会跨出书斋半步,与儿子妥协,到上海来过儿子那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子夜)E葛朗台不愿意背包袱,当天夜里就打算把夏尔打发

9、到印度去。第二天他冷静地隐瞒夏尔之父的死讯,并讥讽夏尔的冷漠。(欧也妮 葛朗台)(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注】 如之何:怎么办。连言“如之何”,是反复思考(怎么办)的意思。官:器官或官能。我:我们,泛指人类。大者、小者:重要的、次要的。语文试题 第4页(共l2页)(l)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10、。(2分)答:_( 2 )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_三、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文以气为主郭军平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气盛则言宜”。这种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中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有人也许疑惑,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我想,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庄子的话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文以气为主,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这里的“气”, 一是指生命

11、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黄帝内经 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人道“韩(韩愈)潮苏(苏轼)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因为文之时,需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倘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精神之

12、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做大量“内功”。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习武之人练功、练气都非常讲求环境,讲求时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谓采“日月之精华”、吸“五谷之精气”。这样“内功”才能渐进,武功最终达到上乘水平。而对于写文章练“内功”,它也需要练功者采集天地之精华,集纳古今之学术;而且同样需要语文试题 第5页(共l2页)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通过大量的精读细读泛读,含英咀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内部的“功力”就会加强,“气盛而言宜”,如水之载舟,气之浮翼一样,是功到自然成的事

13、情,哪里会有勉强为文之道理?保命有本能,重在知用,而“精神之气”则非苦练不可!人在修练知识、思想“内功”的同时,须严守“正义”,使“气”有“浩然之正”,唯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李大钊所提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样;一腔正气在前,就会为民为国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摘编自光明日报)9下列有关“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庄子逍遥游中的话比喻具体清晰,形象地证明了“文以气为主”的普适性观点。B黄帝内经里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对修养写文章的生命之气有借鉴意义。C坚持吸纳天地精华、古今学术,加强精神之气,就不会勉强为文,文章就功到自然成。D养成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就会为人民为国家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10. “生命之气”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