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463009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第一稿)本册教材共安排空间与图形内容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位置、第四单元圆。一、关于位置的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总体安排特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

2、几个特点。1. 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2. 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

3、;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6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点所在的位置;第7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

4、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三)教材教学的几个注意点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例2中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分别是(

5、1,4)和(6,4),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这两个场馆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练习一中的第6题,使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中的数也相应的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 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1)在教学例1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列”“

6、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在学生解决“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中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说一说其他同学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巩固对列、行的认识。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7、”“(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位置或者给出一些表示座位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最后,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先表示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由于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按先写出x轴上

8、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表示点的位置,所以我们在这里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也是按先列数再行数的顺序。这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可能并不一致。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可能会说张亮坐在第3行第2列,用数对表示就是(3,2)。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我们约定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记作(2,3)。(2)教学“做一做”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一说,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2. 例2。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

9、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然后,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并通过“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感受到方格纸上竖线与横线的任何一个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3,0)的含义。再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熊猫馆、猴山、大象馆、

10、海洋馆等场馆的位置。接下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让学生发现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

11、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二、关于圆单元的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二)教材总体安排特点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

12、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三)教材教学的几个注意点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

13、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

14、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 认识圆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备好相应的学具,如茶杯盖、圆柱等用来画圆的物品,以便于学生活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2. 圆的周长(1)总体建议: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因此,教学时应以已学知识为基础,让学

15、生在充分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一般性概念之后,再去理解圆的周长这个特殊概念。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对于半圆、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发现的知识形成过程。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行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上面。(2)编排特点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含义后,再引出“如何求圆的周长”的

16、问题。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只取两位小数,即3.14。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为了丰富学生在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教材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圆周率的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指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3)教学建议教学圆的周长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一般封闭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例如,可以出示几个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并明确其计算结果用的是长度单位。教学圆的周长概念时,教师可以从教材上的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说一说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这一圈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再说明,如果把这一圈近似地看成圆形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