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46155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靖边县第六中学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总第 课时 主编人:张海军 审核人:陈云 学生姓名: 班级: 组名: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寄语】早上起来告诉自己:再难也要坚持。再好也要淡泊。再差也要自信。再多也要节省。再冷也要热情。【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的风格变化的原因。3.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4.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

2、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相关资料(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

3、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4、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里的基调,但是,诗人毕竟出身于世代“奉官守儒”的封建官僚家庭,他不能不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忠君,成了他政治思想的最高原则。他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在他的世界观里,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关心国事,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却想把实现天下太平、海内清明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看到了阶级对立的严酷

5、现实,却又不能认识(更不必说否定)造成这种阶级对立的封建制度;他由衷地同情人民的疾苦,却反对人民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而起来造反,甚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所有这些矛盾因素,在杜甫的诗歌里一直是交互并存的。3.写作背景望岳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春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

6、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同学们,这两幅对联中所指的人物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是杜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

7、 )(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 )(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邺( )戍( )(7)如闻泣幽咽咽( )(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 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 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 _,都收集在_ _。(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 _ _、_ _、_ _;“三别”是指他写的_ _、_ _、_ 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

8、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 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 _。4补写诗句。(1)荡胸生层云,_。_,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_。感时花溅泪,_。(3)吏呼一何怒,_!(4)夜久语声绝,_。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9、小。译:_。(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二)合作探究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 阅读赏析赏析望岳与春望思考: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3. 结合“资料链接”中的写作背景,比较春望与望岳比较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石壕吏从体裁看是什么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什么诗?内容主体是什么?5.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思想?6. 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

10、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7.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为什么?试着补全人物之间的对话。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体裁是_。2这首诗 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突出了_早春郊野景色的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二)新安吏(节选)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11、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ng。1解释词义:更: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感受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我的疑惑】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