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45865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出镜记者的语言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1(-)描述现场1(-)極事件2(三)沟通交流2(四)评论新闻3二、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3(一)书面化4(二)言之无物4(三)矫揉造作4三、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技巧5(一)浅显易懂5(二)细致入微6(三)平实真诚6(四)深入独到7参考文献1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ni在各类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以内容为王,而出镜记者乂是其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他要求出镜记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电视的不断发展, 这也是时代给予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因此,优秀的出镜记者是能够恰当准确地 进行表达,同时根据不同的釆访对象和特定的新闻现场,釆用与之相协调的语言

2、 风格向观众传达新闻信息的记者。一、出镜记者的语言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生新闻 以及突发事件中,已成为常态报道行为。”工出镜记者的现场口述是现场报道中 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进一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 以及描述现场情景,以便反映现场,为接下來的报道营造气氛。我们都知道无论 出镜记者在前期做了多少准备,最终目的是面对镜头、手持话筒,运用有声语言 对新闻进行叙事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准确的评论。出镜记者只有及时地将新鲜的信 息、震撼的画面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才可能满足观众对信息的期待。(-)描述现场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利用视

3、觉、听觉、共至是触觉、嗅觉体味着新闻 现场的一切,最终通过新闻语言将现场描述出來,观众在记者语言的描述和展现 的画面中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首先,出镜记者对语言的描述能力直接影响着电视 新闻的信息传播。我们经常会听到我现在的位置是、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 什么、我闻到了什么”等现场感很强的描述和提示,让观众与在现场的记者同步 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在早期,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记者高 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向观众做了现场报道,她告诉观众今年的国庆节有什么样 的人参加,人们都在做什么,并将了解到得人们的愿望是什么,天安门广场正 在发生着哪些变化。其次,现场报道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它以现场的图像

4、和音响,将电视机前的观 众带到了新闻现场,给人们心里的参与和耳闻目睹的满足。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 者,加上新闻现场鲜活的背景,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例如:央视记者水均益在巴格达做现场报道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 头,观众亲眼看见我们的记者就出现在此起彼伏的炮火和爆炸声中,当近距离的 爆炸声想起的时候,记者本能的自我保护的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 感,这样生动的出镜报道是任何画外的解说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出镜记者出现在 新闻现场,借助声音和画面,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新闻信息得到最直 接的传播。(二)叙述事件出镜记者身处在特定的环境中,从最初的描述到最后将整

5、个新闻事件叙述出 去,是在为进一步交代画面背后的故事营造氛围。他不仅仅是为了传播而传播, 更是为受众出境,它代表的是广大受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其至可以说,出镜记 者的感受和表达将决定着受众的感受和表达。出镜记者要有现场意识,要学会将 观众以为自己就在新闻现场,即便本身没有出现在荧屏前的连线报道,记者也要 通过自己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准确叙述新闻事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练平实 的口语,向观众提供新鲜、准确、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让观 众感同身受。例如:汶川地震做连线报道时有这样的片段:“我所在的现场己经 不能看了,年过花甲的总理己经哭的不成样子,刚刚挖开的地方乂塌方了。这倒 霉的天

6、气还在下雨,现在一线的军人己经被下达死命令,必须冒雨急救。”这段 叙事一目了然,观众立刻感受到现场的惨烈情景。由于记者就在新闻现场,他作 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通过向观众讲述事件的经过、现场的气氛以及自己的感受 等,加上电视图像战象的现场情景,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三)沟通交流在现场采访的时候,记者在现场借助镜头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 质疑或提问,把观众想说的和有疑问的地方一一展现,懂得釆访艺术的记者具有 强大的个人魅力,他能迅速地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进而满足观众的期待。出镜 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他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乂要和当 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

7、交流,引领电视观众“亲历”新闻报道的全过程。首 先,沟通不仅是指语言上的还有非语言上的,在新闻现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 充,与当事人进行着最为直接的交流。1955年,有儿位日本学者來扬州江都韶 关渔业村研究中国传统的木船制作工艺,当时一位记者做随行釆访,通过翻译进 行语言交流,体验同样表达的障碍,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当时这位记者就有 意调动眼神來让双方达到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他虽然听不懂,但十 分注意他们眼神并频频闪动它的眼睛表示会意。该片播出后,朋友问他什么时候 学会了日语,其实他并不懂日语,只是从眼神看,他们好像相互都能听得懂。在 采访现场,一个出色的记者应该是一个懂得沟通与交

8、流艺术的记者,他能化腐朽 为神奇,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四)评论新闻出镜记者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除了要有很强的驾驭现场的能力外,更 要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以及独特的评论视角,从而在本质上抓住新闻要点,进行 客观、准确的评述。记者通过对现场捕捉到的细节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达到升 华新闻主题的目的。在受众方面,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获取, 己经具有了心灵层面的要求,他们更期盼新闻评论时代的來临。观众迫切想知道 新闻背后隐含的故事,他们希望通过记者的评论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并进行自 我判断;在社会方面,它能引导舆论,反馈信息,树立主流价值观,从而营造良 好的社会风气。当恶性医院暴力事件

9、频繁发生,面对一个年仅28岁的医学硕士 的死亡事件,白岩松在2012年3月27日在新闻1+1的一期恨來了,爱回 去!中说:“仇恨可能有万千的理由,但是回应这种仇恨却只有一种方式,那 就是用爱去回应,去沟通、去寻求理解、去改革、去改变”。这样的声音,不仅 体现了主流价值观,更能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因此,做好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是 对出镜记者的最高要求。二. 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來,电视从业人员的队伍急剧膨胀,很多未经过岗前培训和专业熏陶的 出镜记者活跃在荧屏前,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普遍不高,在报道中出现 了语言表达书面化、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等一系列问题,给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 展

10、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书面化大多数出镜记者都是从文字记者演变而來的,其语言表达也带上了书面语 言的特点,没有情感,如同机器人一样机械。那些枯燥的数字、专业的术语、 空洞的套话,不仅掩盖了新闻事实本身,还损害了新闻的亲和力,听起來令观 众觉得索然无味。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出镜记者由于对自身定位不准,一味的 追求所谓的高水平,一些生硬书面的东西出现在观众面前,华而不实、晦涩难 懂。比如,我们在听某些报道时,尤其在县市电视台中较为常见,就像在听中 学生背课文,满嘴的长句、排比等句式频频用在新闻现场的报道中,这种滥用 不免让受众感觉生硬、呆板,长时间更让人觉得疲惫。(二)言之无物近年來,电视新闻队伍急

11、剧膨胀,很多未经过岗前培训和专业熏陶的记者出 现在新闻现场,不仅影响节目的权威性,还对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提出了质疑。 这样的出镜记者眼里无物,缺少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其实是对所在新闻现场缺 乏一个整体的把握,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看到哪里说到哪里,缺少有价值的线索, 看似滔滔不绝,却接收不到信息。除了自身的能力欠缺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没有深入地了解新闻现场,表现出來就是话虽不少,但大多数为空话、套话,没 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既不能表达自身和节目的个性,乂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比如“一说掌声都是热烈的,提到工作都是扎实的,谈到效率都是显著的,讲到 大会都是圆满的”,这些惯用的套话毫无新意,并言

12、之无物,不知所云的印象。(三)矫揉造作电视语言作为有声语言,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变化,在表达情 感、沟通心灵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是出镜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这 一功能的发挥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情感积累和恰如其分的 表达方式。我们发现,很多有评论性质的报道都是邀请专家学者出面的,在新闻 现场,如果我们的出镜记者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恰如其分乂能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评 论,这将是观众所期待的。但是有的记者却把它当做法宝,用娇滴滴的声音和受 众套近乎,主观臆断,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一丁点大的事情也來个惊叹号, 还往往放马后炮,其实这都是虚情假意的表现,造成了观众的视听疲

13、劳。作为出 镜记者应该注意情感的把握,将现场的实际情况与描述结合起來,实事求是,带 给观众以真实可信的现场感。三、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在现场报道中最大的信息载体是有声语言,作为出镜记者应该具有精彩的有 声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新闻事件现场,运用有声语言把新闻事实说出去,才完成 了对信息的传播。出镜记者要借助有声语言表达出“我就在新闻现场,我的现场 我表达”的气势,这是对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严格的要求。(-)浅显易懂所谓浅显易懂就是口语化的语言,对新闻现场进行描述时,出镜记者用老百 姓都听得懂的语言自然、大方得体的把新闻事件说出去,这样的语言更能被老百 姓所接受。浅显易懂的语言就是

14、口语化的语言,“口语就是人们在现想现说的情 况下,借助各种辅助手段的口头语言。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其运动过程是动态 的,它具备与书面语不同的特质。”口语化的语言也就是生活化的语言,一般 都采用简短明了的句子來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用装饰、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來 说话。首先,多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可以使文风清新活泼、语言生动有趣,进而增 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感染力。出镜记者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同样也遵循语言的 基本规律。例如:记者在釆访江南水乡一位养鸭姑娘时,在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 “妈妈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你跟我养鸭吧!我说:姑娘呀,整天围着鸭屁股转, 人家笑话。”等类似这些形象、口语化的描述写的妙趣横

15、生、活灵活现。其次, 在现场表达时应较少使用文言文和书面词语,多用口语词、惯用语、歇后语,一 般不使用生僻词,多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在菜市场釆访一位老大妈时, 可以在开头时说:“老伴儿去哪了,一人儿逛街还习惯吧? ”等这样的提问既拉 近了与被釆访者的距离,乂不显得生硬,容易让人接受。最后,口语化的表达并 不等同于大白话,在语言的修辞和词汇选择上还应兼顾它的美感,善于结合书面 语,这就需要记者在平时多积累,把书面语和口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乂不至于 晦涩难懂。(二)细致入微叙述新闻事件要求出镜记者具有细致入微的表达能力,利用或生动或活泼的 语言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描述。“出镜记者手持话筒面对镜

16、头,以现场发生的新闻 事实为基础通过有声语言完成新闻报道,所以在表述新闻事实时要做到清楚、清 晰、自然,叙事顺序要符合观众的听觉习惯,是出镜记者利用有声语言进行新闻 叙事的基本要求。”例如:一次惨烈的车祸,中巴车和货车相撞,9人死亡,记 者相继来到现场,并在现场出镜。其中一位在出镜词中简单介绍了时间地点发生 的事情,而另一位出镜记者在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并向交警了解情况后,抓住了 长达30多米的刹车痕迹这个细节,通过刹车痕形象地告诉观众车祸的原因和后 果;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中的体会:我在走进靖国神社之前,我不知道用 什么开头,这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从靖国神社走出來了时候,突然抬头一看,靖 国神社大门头正对着东京理工大学正门口,我一下看到这个“理”字,马上就有 东西开头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细致入微的语言表达能力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