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4429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研究一、问题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以促进家园的互动。目前,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已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家园联系册、家园宣传栏、开放日、家长会、家访、讲座等,但因为它们需要占据教师、家长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与家长保持最直接又经常的联系,实现家园共育,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的普遍重视。为此,本文聚焦接送幼儿期间

2、,研究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原因在于:第一,幼儿入园,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在时间上虽然短暂,但却是教师广泛接触家长的机会,经常会产生各种关于孩子的对话,如教师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包括昨晚幼儿睡眠、进餐、玩耍、看电视等,也会向家长介绍近阶段幼儿园开展的工作以及幼儿的各方面表现。并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作简要的答复。而家长在这一期间与教师的接触是最直接的,弥补了家长会、讲座、问卷等的不足,也加深了对教师工作,幼儿情况的了解。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的一种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第二,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家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形式,因为他们都是围绕共同关心的对象幼儿展开互动,他们相互之间在

3、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聚焦接送期间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家园合作顺利开展,从而为家园合作提供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对幼儿园接送期间教师与家长直接又经常的互动行为展开了研究。其中,以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事件为单元,教师与家长都处在同一个场景之内并且有开启互动行为的施动者和提供反馈行为信息的反馈者,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因素才能是一个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由于本研究聚焦接送幼儿期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因此我选取了一所没有接送车接送幼儿,由家长亲自到幼儿园接送,且没有寄宿条件的幼儿园。借工作之便,我对河北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展开观察研究。该幼儿园的

4、幼儿大部分来自于附近地震局、水利厅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子弟,相对来说家长的文化层次都较高。据教师介绍,一部分幼儿的家长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都十分重视。两周内,我对大一班和中一班6名教师与100多名家长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共搜集到互动行为事件163个。其中上午孩子入园的互记录的内容是个。86下午孩子离园的互动事件个,77动事件为每一次教师与家长互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各自向对方表现出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情感特征等。(二)研究方法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实施研究较方便,是对教师与家长之间正在发生着的行为往来进行考察,

5、不需要介入任何一方的行为过程,且无须仪器设备。因此本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研究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对于研究结果我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三、结果与分析(一)教师与家长互动类型分布情况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分类对于一个有待于研究的社会现象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教师与

6、家长互动行为是一个普通概念,明确其细分类型是对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的一个关键步骤。涉及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针对本研究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的主体、主题、性质、结果等多个方面,我采用了一种较为宽泛、简单的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类型划分方法,即以互动过程中施动者与受动者的主体构成作为分类标准,把全部教师与家长互动事件概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为施动者,家长为受动者的互动行为,即教师开启的互动,第二种是家长为施动者,教师为受动者的互动行为,即家长开启的互动。施动者与受动者是参与教师与家长互动过程的主体的称谓。在我所做的观察记录中,任何一个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由一方主体向另一

7、方主体发生启动行为信息,从而引发对方的反应,经过双方主体间行为上的交互往来而形成的。可见施动者与受动者是并存的,如果只有一方存在,另一方不在互动场景之内,则不可能发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行为往来,在互动进程中,施动者与受动者因其各自所处主体地位的不同,将会显示出互动行为类型的差别。下面就此阐述研究发现、分析与讨论:1 研究发现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来对照现场观察的163个互动行为事件,按照接送期间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类型的分布情况得到了表一:表一: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类型的总体分布(163个事件)由表一可以看出,在163个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事件中,由教占个,116家长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的数量为师作为施动者,

8、总量的71.2%,而家长作为施动者,教师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有47个,占总量的28.8%。这一分布情况表明:教师作为施动者的互动行为事件的数量极为明显地多于家长作为施动者的事件:116次对47次,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在对其进行卡方检验中发现,接送期间教师与家长在谁先开启互动行为这一事件中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卡方值为29.2,P0.001。这一分布趋势在孩子入园时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类型表现得更为突出。见表二:表二:孩子入园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类型的总体分布(86个事件)由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事件(70个)是家长开启的互动行为事件(16个)的4倍还多,差异水平更为极其地显著,卡

9、方值为33.9,P0.001。这说明入园时家长较少主动与教师互动,更多的是充当一个等待互动行为主题呈现,针对主题实施反馈行为的受动者的角色。同时当对孩子离园时教师与家长互动行为类型进行统计时发现,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与家长开启的互动行为依然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值为5.7,P0.05见表三所示:表三:孩子离园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类型总体分布(77个事件)综合表一、表二、表三可以发现,在接送孩子期间教师与家而家长往往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施动者角色,长互动行为类型上,是受动者的角色。2 .研究分析上述研究发现的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孩子入园,有的易出现焦虑情绪,教师主动与家长互动,目的在于接纳幼儿,使幼儿由

10、对家长的认可过度到对教师的认可,从而适应幼儿园生活;第二,是主动与家长互动,可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使家长信任教师,放心将幼儿寄放在幼儿园中。第三,为了促进家园合作,园所要求教师这么做(但在我所观察的幼儿园中没有此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双方的社会角色互动出现错位,同时这个原因有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从观察统计情况来

11、看,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主动出击”的现象。众所周知,家长和儿童有着特殊的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依存关系等),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家长在家庭中扮演着权威地位的角色,子女会尊敬并信赖家长,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中心的权威角色开始发生偏移,从家长身上转移到幼儿教师身上。幼儿教师不仅成为儿童心中的权威,甚至成为家长心目中的权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和家长)都已习惯于把教师看作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是知识、能力的权威,而家长在教书育人方面似乎天生就是“矮子”,是“低能”的,因此,幼儿教师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家长扮演的是“接受者”的角色,且这

12、种角色互动一直左右影响着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每一次互动。然而从互动本质来看,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互动中就是双主体的地位,双方在互动中是平等、民主的,他们不仅需要进行工作之间的互动,还要进行朋友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实行多重角色的互动。教师与家长双方应同时扮演老师、同事、朋友、学习者、工作者等多种角色。他们之间只有通过多重角色互动,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沟通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事实上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比较明确的是各自充当的角色,他们之间理应实行的多种角色互动,实际上成了单一角色互动。这种单一角色互动有可能是引起幼儿园接送孩子期间教师大部分作为施动者,而家长成为受动者的原因。3 讨论从

13、上述的研究发现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互动行为事件中家长大多数是受动者角色,虽然在离园时家长开启的互动行为仍然少于教师的,但是百分比与入园时相比较已有明显的提高,因此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家长其实也是乐意主动与教师交流的,也许是自身时间匆忙,当然教师在孩子入园时也是很忙碌的,在而大部分教同时幼儿入园也很集中,时间上比离园时更为短暂,师已经习惯在教室门口主动与家长、小朋友打招呼,这就有可能影响了部分家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行为。但是不管怎样,家庭和幼儿园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用早晚接送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是灵活的,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

14、是必需的,这不仅能使教师感觉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也能让教师感受到家长对幼儿成长的重视,从而共同营造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二)不同家长与教师互动情况不同家长由于性格、生活背景、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便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有的很主动,有的关注的重点只在幼儿,有的很少有互动的意识,认为互动与不互动没什么所谓,只要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平平安安回家就心满意足了。然而互动是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映的。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不是教师对家长或家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家长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一方面,幼儿教师的行为对家长有一定影响,家长

15、往往能依据教师的要求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家长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一定影响,构成幼儿教师与家长影响的双向交互性。因此针对不同家长对于互动的不同认识,我对负责接送幼儿的家长在接送期间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展开了统计分析。1. 研究发现从观察记录的163个互动事件中,负责接送幼儿的家长可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爸爸、妈妈、爷爷(姥爷)、奶奶(姥姥)、其他,由于各个家庭结构,成员间关系的不同,负责接送幼儿的家长也就各不相同。如表四所示。同时由于每个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同,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相应地也存在差异,如表五所示:表四:负责接送幼儿的家长类别统计情况:表五:家长互动与教师互动情况统计从表四可以看出,由妈妈接送幼儿所占百分比最高,为43.6%,根据表五所示妈妈主动与教师互动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占到1.1 1%;爸爸虽然也是年轻家长,但是与教师的互动次数却很少,所占百分比仅为13.8%,而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幼儿的人数只比妈妈少20人,但在这接送的人员的当中,却只有19.6%的人与教师互动,可见长辈家长与教师互动次数明显少于妈妈的互动次数,其他人,包括保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