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44037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汇编-国家新材料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评价体系研究(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研究目 录前 言21.我国材料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概述61.1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61.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概述92.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理论探讨152.1理论依据152.2理论分析203.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现状分析303.1发展现状303.2运行管理现状403.3存在的主要问题463.4湖南国家新材料基地发展剖析474.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运行管理体系构建534.1指导思想544.2基本原则544.3纵向管理结构544.4横向管理结构585.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635.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评价指标简介635

2、.2指导思想665.3指标设计原则665.4指标体系构建675.5评价指标695.6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796.1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管理办法876.2湖南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管理暂行办法946.3湖南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评估规则100前 言材料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的加速枯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材料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正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创新发展时期,新材料成为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3、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内学者对我国材料产业的现状分析,得出“总量大、产业水平低” 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从总量上讲,多种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钢产量、建材等基本材料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钢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同时,国内材料产业仍然普遍存在着经济规模、进出口规模,在世界的份额较小,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小而散、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材料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产业基地是社会发展

4、中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实体,已由传统单纯的生产基地发展成为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共同协调发展的产业中心。根据产业群集的理论,产业基地不是某个产业或领域内企业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包括矿产资源、技术装备水平、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市场占有率及国际化程度在内的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因而是产业集群区域上的表现形式。产业基地的内涵体现在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空间布局的“优化效应”和创新体系的“整体效应”。产业基地的标志是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基地以其区域分工专业性、资源利用有效性、产业发展关联性、经济效益综合性的优势,能够获得单位面积投资收益的最大回报,最大

5、程度地激化各种产业要素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因而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发展材料产业化基地也是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跨越战略的客观要求。从国家技术创新层面看,可以实现由原来政府通过大量计划项目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转移到强调政府通过扶植企业集群来推动技术创新,即由“自上而下”转化到“自下而上”的创新系统。从省市管理层面看,可以实现由原来的单一“抓大放小”思路,转移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即走“小

6、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战略,实现由打造“航空母舰”向组建“联合舰队”的转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既是新生事物,又有许多成功的范例。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个“世界工厂”)就已形成近百个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加工中心;美国(第二个“世界工厂”)也在十九世纪中叶,在其中心城市形成了“钢铁中心”、“汽车中心”;日本(第三个“世界工厂”)在二十世纪也逐步在汽车、电子、钢铁等领域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领域的热点。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斯坦福研究公园(Stanford Research

7、Park)并形成“硅谷(Silicon Valley)”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之后,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约尔“软件园”、我国台湾的新竹“IT产业园”相继诞生。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1991年,我国批准设立了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区。自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针对特定对象和特定领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标,我国又相继批准了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和区域性的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在材料产业领域,科技部批准建立了22个区域性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和15个国家级火炬

8、新材料产业基地和29个企业型的863成果转化基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如何结合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逐步建立区域特色突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方向。为此,科技部提出了“抓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在抓综合性基地的同时,加快推动专业性的特色产业基地,结合区域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邵立勤,建好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003年9月8日,淄博的新材料基地的建设思路,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由于国家新材料基地现存区域型与企业型两种类型,它们既有共同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研究重点探讨区域型基地管

9、理与评价的有关问题。同时,为便于今后对基地的统一管理,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对企业型基地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1.我国材料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概述1.1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1.1.1我国成为材料产业大国,但产业竞争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材料生产大国。在国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材料行业在整个国家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材料行业多项指标占到工业总量的1/3以上。2001年我国材料行业约有规模以上企业64649家,占总数的37.8%,业总产值35520.66亿元,占总数的37.2%,工业增加值13875.2亿元,占总数的48.9%,产品销售收入33844亿元,占总数的36

10、.1%,利润总额911.47亿元,占19.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国际上,我国材料产品产量在世界同行业地位突出。我国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建材产量位居世界之首;有色金属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电子信息材料中,部分领域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永磁铁氧体产量已达10万吨,居世界首位,高性能NdFeB烧结磁体产量1999年达5600吨,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又是材料消费大国。1999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1.32亿吨,占世界钢材总消费量的15.92%,产销率达98%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约90%;常用有色金属1999年的消费量为582.36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

11、01%,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现在,我国材料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完整,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材料工业的研究与产业结合紧密,材料加工技术提升明显,装备水平得到改进,材料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已形成了具生产、研究、设计、应用多功能为一体的一个较完整工业体系,从而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材料的需求。经过近些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材料产业发展已基本遵循了三次产业递进发展规律(即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递进发展规律),今后,材料产品结构将更趋合理化和高级化。虽然我国材料工业与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12、方面:一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我国材料(总体)产量规模虽大,但企业的单体规模普遍偏小,如1998年全国水泥企业平均规模6万吨,仅为世界主要水泥生产国家最低水平50万吨的1/10,与日本的234万吨和韩国的458万吨规模更是无法相比;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亟待调整。如钢铁产品中,一般钢材(型线材、铁道用钢)过剩,板带材不足,需进口;三是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我国材料工业的创新体制尚未真正形成,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但重复引进严重,各自为政,消化吸收不好,阻碍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形成,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低;四是资源方面存在严

13、重的不可持续发展因素,对富有资源缺乏珍惜和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五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材料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六是材料工业的环保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甚大,环境污染严重,总体的环保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0年。1.1.2材料产业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工业肩负着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的责任,是上游产业和基础产业。一方面,材料加工与制造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传统材料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生命力。传统大宗材料中,钢铁、建材、化工等因为新的信息控制技术、加工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应用,其性能、品质、环保等方面得到根本性改善,传统大宗材

14、料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另一方面,新材料产业得到持续高速增长,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1年,全球高新技术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美元,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强大市场牵引力。电子信息材料的需求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1.1.3材料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特点是,高新技术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技术和市场,以地方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态成为地域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

15、时使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进一步向园区集中。目前,我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材料产业集群的雏形正在形成,例如,湖南国家新材料正形成以先进电池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复合材料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佛山形成以陶瓷材料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武汉在光电子产业的需求带动下,光电子材料正形成集群化趋势。1.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概述世界科学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50年代自发形成到80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继美国之后,日本、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包括孵化器、科学园、技术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高技术产品

16、出口加工区等。至1992年,全球科技园区达到1009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科技与经济领域的热点。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在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1991年,我国批准设立了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全国共有53个国家高新区。此外,还有大量的省级高科技园区。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建设之后,针对面向特定对象、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设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国家软件园等专业型园区。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者试点单位。截止到2001年5月,全国大学科技园已有50多个。在软件产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