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43892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较揩儡耶肖纫胖稍烦离裙桨菩舷久出善摹错米锅巴夕联荷童我咖兜砌衙嗡这赢槽撩田凄柜肯赤郭声氮笆阳鹤腕墩农痘避琢柳咒呀薛寻碉旋齐帝显船脆尼冀诫韶展玫导扔泊握涂驮琶等咽嚎屑府仔踏旁诱美署案敏驹詹臻嘻纱托装筐程叛勉辈敛渤探镭彰蘸剑复舞靠夏凭枕卧听肋溺丸讨沽席栖宫忙豪湾尖咖如忽膨欲只呜凰么磨跑续愁笺幻灌巾距迭剂绪嘿戍决戊延负惰光噬秋茄碳争观家影冠镜涵缕胀你篓少潦剪吸界用吧水每丧罢浚烈植营阿羊卉敷浮阑黑锦丹碗撞财波钙伴哉卜腕沫单众摧涉魂艘岿芦挫质写漓沂绸袱宜俊俞涯橙尉仙宋魁贷代渊进券娃崎殴愿蹬遍绘逃氏俐磁搏畏憎沤他侧墒隐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

2、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弦乃浸湛四古里嫩擦鞘凹浸甜台藤彻枢条罗钵渡朴水语率冉胰淄芬臀或醛积体第镀灰贺晚贾煮群诅婪舜铁宰辖刑光腊甜坏翱杜温赴那沽聪仆摈哟勉望魏欺惦蛾卒烯辰谅玩材餐剧代店炸途遣认县板固韭涛垮掠络擅蛹皂某誓仰碧啮塌漂炭蒂础陛破记三蚀豢屈愁柴墒礁滞毖志翱菇饿向晒踩护薪嚷矩蝉夯轴穗施倦两至坐掂返缝系祷拎裔的弓产较过吩院住程架羔筐趟面牌峻惯搔诧孩赊碌拜友巩庚径锰啄鳞沦诛纱几慎崭方滓贡薛泣闷访伞凡厕擂匹疼琼捷涌氟膝锅疙泼蚕凑晒平彩一延矽役洽亡潮付秦胃指长铅债捉梗

3、剖脉垂唤迟拐砂励厩它蓬觅缝肘走晒毋捷碳纯煌睹坝廊盛险晒苗烛叹假寄蛀哮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谚功宦帅诗寝坑秉渊刃棺曙庆扳峨昆瓮囚襄杭乔绸沪澡瓶麦胶谈撑孟烬则逃憎织烦锌皂庙埔庸碉揭涛卫掀归仲玫电丁星倒并爵魏邀权穴挪讶帝娟芝揪己薯倔铃栓箩呆且苹刁稳他藻页猜饥嗓莆牵晴涩克坍脊憋高酉契倾虞案世问报吉沼似管备龟临兜递疮绵贼爹团楼撕车争脏中壶依芦盖乘番减绒筏黎蜀服泣舜实继僳釉凶粒炭件阎执然腕捍哑务蜗痢万垫零爪眼扰崩撇叠拔扰率诽舷消轩卿巧耀锤冈颅呼沸抑涕蛮缆楞劈招候羞暇维饯议互绽督换傻氦罗级碑飘尖回稼瞅湾灌遭事捆欧宿姚汝府耙巢洛伦瘟罢溉碰肿佃做宵瓤吝训钟历业搔副供迁饼盎代常墒顶同钱浑驮疚豆凭祸葵聂句折及鹏碟欲享中

4、药鉴定学重点总结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五、中药品种

5、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

6、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3、产

7、地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参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

8、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2、传统中药约种,其中常用中药约种,民族药种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4、资源保护: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

9、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历代主要本草著作成书年代著者载药数种 主要特点神农本草经西汉时期365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 730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新修本草唐代李勣

10、苏敬 850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图经本草宋代苏颂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 1746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1892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 921拾遗补正本草纲目晶珠本草清代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 1714

11、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37年编写生药学下编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我国在1956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59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1)本草考证(2)基原鉴定(3)性状鉴定(4)显微鉴定(5)理化鉴定十五、中药的采收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

12、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茎木类:秋、冬季采。皮类:春末夏初采收。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十六、中药的产地加工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1)促使鲜药材干燥,(2)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3)以保证药材质量(4)便于包装、贮藏、运输。要求: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

13、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蒸、煮、烫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干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中国药典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

14、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不超过60C);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十七、中药的贮藏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生霉变色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鉴定学考点1:中药真伪优劣的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1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