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39371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原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住区规划原理1、城市的产生及代表性典型城市 (填空)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由于人类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要求产生。古代城市 城市与防御要求: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卡洪城、吕贝克 政治体制影响:长安城、元大都 经济发展:威尼斯、汉堡、泉州、杭州 工业革命 伦敦2、城市化的概念与含义包括的四个方面。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区分的城市化和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

2、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概念: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含义包括的四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文化设施的丰富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I: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城市化II: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填空)田园城市(城市分散主义):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小城市来吸引人口,社会经济角度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

3、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农业地带围绕,土地归公众所有。是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现代城市(城市集中主义):.大城市结构重组、人口集中、在城市内部解决问题 ,建筑工程角度 现代城市:300万人口;三层道路系统;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4、我国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济南北京等等 (填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省政府(直辖市自治区)国务院 分别对应审批:县所辖的镇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建制市直辖市、省(自治区)会、百万人口以上、国务院指定城市 济南(省会)、北京(直辖市)城市规划均由国务院审批5、唐长安与以往都城比较具有的

4、三个特点 (填空):1.打破“前朝后市”,朝市易位2.官民不相参(专设皇城),把中央衙制集中在宫城南的大街两侧3.规模尺度超前庞大 6、欧斯曼巴黎改建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紧密连接塞纳河两岸地区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7、我国城市用地按十大类的名称与代码。不同层次规划用地分类应达到的深度。1、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 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绿地 G 特殊用地 D 水域和其他用地 E2、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

5、6中类,73小类。3、城市规划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详细规划应细化到各小类。8、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大中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比例居住用地人均指标:18.028.0m2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大中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比例:大于25%,小于30%9、城市用地的四个属性P57: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10、城市用地评定三类用地的区分P79(知道是几类用地,代表的意思)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建设设施的建设要求,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

6、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是指不至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记住和经济的发展水平。11、性别比的理解与计算: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性别比=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12、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P1161、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的周围,并按工业性质和工业规模均匀地、合理地布置在城市的四周,城市内部有若干工业小区和分散工业点。优点:避免工业的大量运输对城

7、市的干扰。缺点:由于工业用地将城市包围,城市用地没有留出缺口,城市没有发展的余地,或者城市发展后又形成新的工业包围区,造成相互干扰的局面。2、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工业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呈间隔式交叉布置。优点:充分利用地形,根据各工业的性质合理安排位置,使各个工业企业各得其所。缺点:相互穿越,形成互相干扰。3、组团式布置:城市总体布局中,根据规划意图将城市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一个分区组团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居住区,使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优点:各组团设施较齐全。缺点:交通较复杂。(南京市)4、群体组合式布置:在工业用地布置中,有的将工业用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业区、远郊工业区

8、等,而使城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唐山市)13、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P17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定性分析: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着手于: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地分析14、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与近期规划期限 一般为5年(填空)15、居住区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可分为的四类用地名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用地16、第一

9、批示范小区:上海曹阳新村居住区、北京百万庄居住区、济南燕子山区、无锡沁园新村17、居住区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18、居住区绿地系统组成的四部分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 游园 林荫道 住宅组团的小块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 幼托机构 医院 门诊 锅炉房等用地内的绿化宅旁和庭院绿地 指住宅四旁绿地街道绿地 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19、居住区公共绿地组成: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林荫道、住宅组团的小块绿地。20、建设居住区与旧区改建绿地率规范要求: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

10、0%, 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21、组团路两侧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的规范要求铺设供热管线时不应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应小于8m。22、沿街建筑物长度、消防车通道的规范要求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4m的消防车道。23、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的规范要求: 出口间距应小于150米,至少有2个联系的出入口。24、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50m25、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数住宅用地面积 指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26、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人口一般约5万人,不少于3万人27、广场按功能分类 :

11、市民广场 市场广场 建筑广场 纪念性广场 生活广场 交通广场等29、城市中心位置的选择利用原有基础中心位置的选择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30、60年代到70年代步行街区的三种类型1、全步行林荫商业街,是禁止汽车通行,对街道进行全面改造,去掉车行道,改为全步行路面,增加绿化,布置环境设施,如座椅、休息廊、路灯、雕塑及水池,装修店面。2、限制车型的步行林荫商业街,是改造原有的街道横断面,减小车行道,扩大步行道,或车行道只允许公交车辆通行,在人行道上增加绿化和各种环境设施。3、准步行林荫商业街,是限制汽车通行量和停车量,拓宽人行道,增加环境设施。31、马丘比丘宪章的思想基础社会文化论,城

12、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决定着城市生活, 32、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问答)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1.居住: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工作: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游憩: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交通: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5.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6.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3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

13、容 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建筑容量、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应该是功能相对完整或地域比较独立的区域,规模一般在1km234、广场的空间组织广场的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 广场的空间安排要与广场性质 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35、居住区中中小学布置的考虑因素P421中小学由于占地大 建筑密度低,常作为住宅组群之间分隔的主要手段。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应保

14、证学生能就近上学。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学生上学不应穿越铁路干线 厂矿生产区 城市交通干道 市中心等人多车杂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声音干扰;学校的总平面布置应尽可能使教学楼接近出口并保证教师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36、美国郊区化的特点1.从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来看,美国郊区的发展起点低,速度快。2.从郊区的发展模式来看,美国的郊区化没有严格的总体规划。3.美国中心城日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而郊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城市性特征。37、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

15、结构协调发展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组合38、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9、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狭义: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 广场 居住区户外场地 公园 体育场地等。广义: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包括: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 城市绿地。40、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人车分行: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完成。人车混行:人行与车行共同使用一套道路系统,机动车与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内通行。原则:1 道路分级明确 2道路贯穿于居住区内部主要路网采用互通式布局。适用范围:私人小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方便。人车共存:原则:1强调人性化环境设计道路设计生活化.2人车是共存的。3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一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