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39223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的乘法口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的乘法口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的乘法口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的乘法口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的乘法口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的乘法口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的乘法口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的乘法口诀”的教案乐清育英学校元立君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51页例1,第5253页练习第18题。2、教材分析:乘法口诀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单元,教材先设计了5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有5个5个数的基础和经验,有乘法的初步认识作基础,学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由扶到放帮助学生编写口诀,让学生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为今后学习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3、学情分析:5的乘法口诀是口诀教学的起始课,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的经验和基础,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

2、个5、5个5的和,比较容易归纳乘法口诀。但由于学生受以前加法方法的定势思维影响,刚接触乘法口诀,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口诀背诵错误,计算不够熟练的情况。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乘法的口诀,并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3、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思。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5的乘法口诀练习纸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画手激趣谈话:

3、(教师出示张开的手),这是什么?师: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每小组同学画在同一张纸上(5人一小组)。出示一小组完成的图画。【设计理念】学生在画手、数手的真实情景中不知不觉的引发思维,怎样能快速得出结果呢?由此产生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需要。2、数手质疑提问:根据上面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师: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生数师填)手 的 只 数(12345手指的个数师:这样数你觉得怎么样?师:有更好的办法吗?对于乘法计算,它也有口诀。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编写5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5的乘法口诀。(二)自主探索1、尝试编写师: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师:也就是1个5,

4、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吗?师:15和51都等于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乘法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5和5乘1都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1个5 15=5 51=5 一五得五 师:真不错,请同学也用这样的方法,自己独立编出其它5的乘法口诀。把你的算式和口诀写在练习纸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组讨论一下。练习纸设计如下:几个几 相加 乘 法 算 式 乘法口诀1个5 51=5 15=5 一五得五 相加 相加 相加 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帮助。)2、小组交流师:小组交流每一句口诀,把你们认为编得最棒的,做上记号。3、汇报展

5、示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小组在编写过程中出现过什么问题? 某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每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设计理念】通过独立思考编出口诀,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介绍编口诀的过程,同时让其他学生提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4、记忆口诀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口诀。有谁记住了吗?师:你为什么记得这么快?发现什么规律?有什么好办法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可能会出现:推理的方法,由其中任意一个推出与它相邻的两个口诀。发现几五得几的结果不是5就是0。 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五、二

6、个五(同时伸出手指) 前面由15后面是5得5、10、15 个位积都比上一个积多5。【设计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通过再现、迁移、重组、变换、改造和升华,想出各种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使学习过程不再空白、单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5、巩固记忆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小老师互对。学生齐背一遍。(三)巩固深化学了口诀,有什么用呢?是的,可以计算乘法。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1、游戏:降落伞。你能让降落伞安全降落到相应的草坪吗?35 51 45 2552 55 53 15 54三五十五 二五一十 一五得五 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2、填空:(选其中几题让学

7、生说说你是根据那句口诀算出的。) 53= 5=10 5=25 2 =10 4 =20 15= 5=15 5=20 =25 5 =303、小猴送信:有一天小猴去送信,途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你们谁能帮它呢?课件分别出示标有5、10、15、20、25号小动物的小房子,信上分别标有 15、35、54、 25、51、53、5 2、53+5、55-5、45、的算式,让同学们帮助小猴把信送到对应的小房子。(学生答对时,追问:“你用了哪句口诀?在解决53+5、55-5时,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听取各种方法,得出最优的方法。) 小猴送完信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乌龟和兔子在跑步比赛,可它们要先完成下面的题目后才能跑,我们

8、小朋友分两组,分别演小兔和乌龟,看看谁快。4、游戏:乌龟赛跑。(课件出示)54 35 15 52 55 43 33小兔图5+5= 53+5= 54-5=52= 54= 53=(完成这题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不能像小兔那样骄傲,都应该谦虚些。一路上,小猴还看到了路边的小花向它微笑呢!)【设计理念】用四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熟记口诀,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口诀的用途。5、看花片,找规律。由第一朵花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朵花的花片怎么填?第三朵呢?最后一朵呢?除了25 52还可以填什么?20 10 53 35 54 45 15【设计理念】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最后一朵

9、花的两片叶子,结果只要是10的算式都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四)扩展应用1、有19 名学生,每个最多住4人,5个帐篷能住下吗?2、(课件出示钟面)师: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分针指向4,表示多少分钟?可以用哪句口诀?分针指向3,表示多少分钟?可以用哪句口诀?分针指向5,表示多少分钟?可以用哪句口诀那么分针指向6,7,8,9呢?会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设计理念】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五)总结运用。1、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归纳什么内容?(齐读口

10、诀)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为什么?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1个5 51=5 一五得五 15=52个5 52=10 二五一十 25=103个5 53=15 三五十五 35=154个5 54=20 四五二十 45=20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设计理念】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既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体现学生得出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七、设计说明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始终是数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应该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有效合理的组织学习活动,使学

11、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过程。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画自己的小手,初步感知5的含义,顺应二年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求知的欲望。 在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半扶半放地教学方式,先师生合作经历观察一只手两只手有几个手指?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如何编口诀呢?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3、4、5只手有几个手指?列出乘法

12、算式,并编出口诀。让学生参与编口诀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在前面细致的“扶”,正是为了后面完全的“放”。这样由扶到放,逐步给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分别运用了“降落伞”,“小猴送信”,“龟兔赛跑”“看花片,找规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最后两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