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70496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义项卿家君法孤_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C效法

2、,仿效;D标准,法则。久而益敬_A更加;B增加;C好处。孤往者尝为邺令_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周公不师孔子_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3、。(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

4、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

5、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

6、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

7、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令色(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3)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

8、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 A.德行B.言语C.方正D.雅量【答案】 (1)D(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3)A【乙】 B【甲】 【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

9、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4)B 【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

10、“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达自己出汗的原因。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故选B。 故答案为:D; (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A【乙】 B【甲】 【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

11、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

12、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

13、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 太丘舍去_尊君在不_下车引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

14、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答案】 (1)舍弃;通“否”;牵,拉(2)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C 【解析】【分析】(1)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舍弃;通“否”;牵,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