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谎言吗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367620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变暖是谎言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是谎言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全球气候变暖保持中立的观点,理由如下: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 实的,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IPCC委 员会指出,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74C; 过去 50 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 500 年和 1300 年以来可能是最高的, 20 世纪的北半球可能是过 去 1000 年中最热的世纪,而 90 年代又是最温暖的 10 年,其中1998年和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另据世界气象组织(WMO) 的报告,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1990年均值高0.42

2、C,为 有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 IPCC 委员会认为,全球气温在这 一时期的异常和快速 升高与人类进入温室气体排放密集期正好相吻合, 人类活动就是全球变 暖的主 因。 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它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惩罚” 其实早已开始, 只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而已。 上世纪 80 年代,罕有的干旱袭击 了北非,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也在同一时期,厄尔尼诺 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出现, 火山喷发也进入高潮。 飓风、 热浪、 暖冬等极端气候现象持续出现。 事实上, 科学家已发现自 1860 年代以来,北半球的积雪范围减少了 10%,北半球的湖/ 河冰覆盖期也相应减少, 北极海冰覆盖自 1850 年代

3、以来减少了 10%15%, 海 冰的厚度也明 显下降; 20 世纪期间全球海平面上升 1020 厘米,全球海洋热 容量从 1850 年代有精确测量 以来有所上升;同时,自 1850 年代以来极端低 温事件的频率也有所下降。曾经冰封水面的 泰晤士河已经见不到结冰。这些都 是全球变暖的产物。自 1979 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 度上升了 0.25C,而海洋温度上升了 0.13C)。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 层的 温度每十年上升0.12C至0.22C。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 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到了 1979 年,人类更开

4、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 2000 年后, 各地 的高温记录 经常被打破。譬如: 2003 年 8 月 11 日,瑞 士格罗诺镇录得 41.5C,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 国伦敦的温度达到38.1C, 破了 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25.5C,破了 1873 年以来的记录。 8 月 7 日夜间,德国也打破 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 2003 年 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 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 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 67 个气象站中 40 个都刷新记录。 2004 年 7 月, 广 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

5、。 2005 年 7 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 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 2006 年 8 月 16 日, 重庆最高气温高达 43C。 台湾 宜兰在 2006 年 7 月 8 日温度高达 38.8C, 破了 1997 年的记录。 2006 年 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一月最热的一日,最 高气温高达29.2C,比1961年 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C还要高。全球变暖的原因:1. 人 口 剧 增 因 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 排放的二氧 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

6、量不 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 候 变化。2.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 全球变 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 了自上个世 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 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 将直接导致淡水 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 量有毒性化 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 油事件 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

7、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 态 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 土地遭侵蚀 、 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 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 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 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 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 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 20 公顷森林 被破坏, 10 公顷土地 沙化, 4.7 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 性下降,从而降低 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 围洪涝灾害和 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 源锐减因素5. 森林

8、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 地锐减。6. 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 注。酸雨能毁 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 洲和北美 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 发 展。7. 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 性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消失。8. 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 全球大约有 10% 的监测河水受 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

9、增加,同时水污 染规模也 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 见, 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9. 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 的威胁,而且对地 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10. 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 距离太阳更近。 根据某科学家的 研究地球 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但是又由于近期内世界各地极端寒 冷的天气,全球变冷说又再次引起人们关 注,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就是一个谎言。中国科学院原

10、副院长,我国现代地理学和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 1973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驳斥了当时盛行的 “全球变冷”的观点。他指出“有人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 幅度和重要性,这是不对的”。他说“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在历史时期缺 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在这方面,只有我国的材料最 丰富。”他研究了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 殷墟时代,也就是5000年前到3000年前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我国年平均温度比 现在高2C左右。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候,冬季雨多 雪少,水牛、大象、竹子等亚热带热带生

11、物分布很广。而那时的撒哈拉沙漠和阿 拉伯沙漠地区都是湿润的大草原,那里可以捕猎、放牧,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耕作。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C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商 末周初)、公元四百年(魏晋南北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 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据俄罗斯今日报报道,提出地球将变冷的是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 川学家。他们在南极俄罗斯的“东方”号考察站进行超深钻探并对其钻取物进 行分析后作出了上述预测。这些科学家之所以选择南极洲进行科学分析,是因 为这里的陆地冰超过了地球陆地冰总量的90%。钻探从1970年开始于1998年结 束,钻井深达3

12、623米。科研人员分析了钻取的岩芯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后惊奇地 发现,在过去的42万年中,全球气候变冷和变暖相互交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 他们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这些冰川学家认 为,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而现在已开始降温。这种降 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的活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都不足以改变地球 气候的变化的总趋势。科学家对北极的格陵兰冰核氧同位素谱分析后发现,地球气候有 10 万年周 期 变化,其中 9 万年冷期,1 万年为暖期,而目前正处于暖期末期。日本气候 学家朝仓正预言 地球正要进入“第四小冰期” ,美国环境科学家布莱森更是大 胆放

13、言地球正缓慢地进入另一 个大冰河期。与“变冷说”相呼应的是“地球变 暗说” ,两种说法的结论都一致,所不同的是, “变冷说” 不承认人类的活 动是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地球变暗说”则认为地球变冷是因为人类制造了 太 多的空气污染致使地表缺乏足够日照而变冷。 地球气候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这 种周期与太阳的活动有关,长度大约是几万年。最近的一 次冰河时代就是发生 在两、三万年前,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被冰雪覆盖着,当气温降到了极 限就开 始慢慢变暖了,冰雪融化,全球气候变化进入了下一个周期。这次气候变化可不 是温 室气体排放的原因,是自然规律。几千年前,当有人类文字记载出现时, 气候比今天要暖。地处中原大

14、地的河南当时被称为“豫” ,也就是有大象出没 的地方,今天只有热带才有大象,也就是说几千年前河南的气候和今天的云南差 不多。 后来气候变冷了, 大象才从中原大地消 失。从几千年的长度来看,全 球气候是在变冷。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也就二百多年历史,尤 其是最近几十年 气温有所上升,于是科学家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在那么短的时期内气 候有所波动实在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变不了气候变冷的趋势。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以下 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几种:水汽、烷 、氢氟 氯 碳化 物 类 (CFCs, HFCs, HCFCs 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 氟

15、化硫(SF6等。)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决定只能和15 微米带、微米带、微米带等波段的长 105.2 波辐射产生共振。而水汽的共振 区间几乎 覆盖了所有波段。除了 15 微米的二氧化碳 共振能力最主要的波段 外,几乎在 4 微米 以上的所有波段, 水汽的共振能力, 即长波 辐射吸收能 力,都远远大于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在同等浓度下,水汽的温室效应远远 强于二氧化碳(如图)。那么,二氧化碳和水汽在大气中的浓 度又分别是多 少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体积浓度是385ppm (lppm表示体积浓度为百万 分之一)不到,大气的万分之四。大气中的水汽浓度则平均 高达 10,000ppm(1%)其在近地面大气层中

16、占4%以上。也就是说,水汽在空气中的浓度 平均是二氧化碳的 26 倍,在近地面层大气 中更是二氧化碳的 100 倍以上。通 过比较二氧化碳和水汽的长波辐射 二 吸收能力与浓度,可得到一个结论 氧化碳在 “温室效应” 中的作用非常小。此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经基 本饱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波段为 15 微 米光带中心波段,这个波段吸 收的地球辐射 占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强度的 90%左右, 而二 氧化碳这个波段吸 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早已 饱和, 即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 8 倍也不会 增强。微米光带和 10 微米光带 5.2 虽未饱和,但吸收能力极弱,可以忽略 不计。 只有 15 微米光带两翼没有饱和且有较大的 吸收能力, 但是即使在这 个波段,其吸收能 力也远低于水汽。(参见刘玉芝、肖稳安、石 广玉 :大 气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饱和论度地球科学进展20 0 2年10月第17 ,卷第5期,P653-657 )二氧化 碳在 “温室效应” 中的作用非常 小,并且其温室效应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