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6582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感 滩子口小学 张瑜 听了陈老师的一节研讨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给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很大的冲击。带来了课改新理念、新气息,让我体会到,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是语文老师最美的收获。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课后感悟。 一、重视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真实的环境指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动人以情,晓之

2、以理的教学目的。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导语,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开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 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二、读悟结合,

3、自由动情表达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在指导学生读懂沉思,倾吐情感这一板块时,通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练笔:周恩来可能在想(),可能在想(),还可能在想()。为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好铺垫。接着马上反复引领学生读课题,让学生对文本的心理体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领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上又形成了一个“品读深悟诵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课题,对本文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无定法,用语文的情感去教语文,真正帮助学生入境入情,感悟文本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