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364849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txt 心是自己的, 干嘛总被别人伤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矚敷衍旳青春总是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摘要: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一直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语码转换的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主要是从语用学角度 分析了大学校园语言中的语码转化现象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动因 顺应 论 1. 引言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数量, 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 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M

2、yers-Scotton :1995)1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定义表达虽不 同, 但内涵都是一致的, 即指在讲话或文章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或语体的现象。语码转换 一般分为直接嵌入和注释嵌入。专业术语往往采用注释嵌入,这在论文、教材和专业性很强 的文章中到处可见, 如中文专业术语后用英文注释, 或英文专业术语后用中文注释。 嵌入的 语码不仅可以是单词或短语,还可以是单句、句群、语段甚至语篇。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研 究限于双语、多语国家或社团,对单语国家由于一种外语或多种外语存在而产生的语码转换 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此类语码转换,特别是大学校园内的语码转换作初步探讨分析。改革 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

3、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各种外事活动日趋频 繁,国家对各类外语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满足需求,国内各高校纷纷创办外语系或外语 学院,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教授中国学生口语、写作等技能。各高校还在非外语专业学生中 开设外语课,并使之成为必修课程。大学外语教学促使外语与汉语不断接触,为语码转换产 生创造条件。大学校园内的语码转换与双语、 多语国家或社团的语码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都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不同的是双语、多语国家或社团的语码转换成因复杂:一种语言中缺乏某一特定词汇, 或某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应用广泛(Grosjean :1982); 2 受社会心理动机驱使,转换语码强调个人

4、或群体身份;标志主题变更;确定某个特定的 听话者;引起对某一特定信息的注意;表达某种情感(Grosjean : 1982)。3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一种交际策略。2. 语码转换的动因 2.1 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有关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及心理动因的研究,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卡罗尔 迈尔斯斯珂腾提出的标记模式理论( the markedness Mode1 )是目前最系统最成熟的理论。斯珂腾的标记 模式理论认为:谈话选用的语言变体具有一种指示力(indexicality),指示说话者此刻希望与听话者保持符合自己角色身份的权力义务集( rights-and- obligations set

5、),并期望听话者也持相同看法; 说话者转换语码是想与听话者协商权力义务集的手段,这时他遵循的是协商原则( negotiation principle ),用来选择指示希望在此刻交谈中维持的两人之 间权力义务集的语言形式; 说话者在社会规范的导引下是有判断力的行事者 ( actor ),语 码转换是一种有目的的、 巧妙的言语行为; 在规约化语境中, 交谈双方都具备一种 “标 记性尺度” ( the markedness metrics ),用来衡量语码选择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或期望。这种“标记性尺度”具有普遍性,是其内在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的一个组成部

6、分。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动机是要解释语码转换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是遵循社会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情景型语码转换还是表达情感的喻意型语码转换。说话者在谈话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是无意识的, 它往往隐含着说话人试图表达的 某种意图,或者为了某种目的而选择语码转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说话者中至少有一人 希望借助改变交谈的社会场景( social situation )重新确立交谈的性质,也就是说语码转 换的使用与交谈的社会意义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二是因为语码转换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 理及对某种变体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2.2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语境制约交际者的言语选择, 而

7、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同时也反映出交际的主客观语境特征,两者相互作用。语码转换是一种 理性行为, 特定的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 其语言和言语选择会受到相应社会语言规则的 制约。 但交际者常在交谈中违反期望中的社会语言规则, 这种现象不是出于偶然, 而是反映 出交际者的主观意愿。在研究语码转换的领域中,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语言学家有 Belyayevat Gibbonst 等,其中贾尔斯( H.Giles )和史密斯( Smith )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 ( Accomodation Theory )对于语码转换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其语言适应理论, 语码转换现象分为两种:一种叫聚合( con

8、vergence ),它表明说话者为了谋求对方承认彼此 的一致性, 因此在言语上努力适应对方。 另一种叫分散 ( divergence ),它表明说话人想要 强调彼此的区别或分歧, 因此在言语上坚持强调使用不同的语码。 聚合可称作趋同, 分散可 称作偏离。 语言趋同反映的是赞同或讨好交谈对方的心理, 说话者的趋同心理越强烈, 所使 用的语言向双方靠拢的倾向性就越强;语言偏离反映不赞同交谈对象的心理,说话者的偏离 心理越强, 所使用的语言就越可以使谈话双方的情感距离拉远。 3. 顺应论语言选择的执行 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郑 静(河海大学 外国

9、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 O文学语言学研究 77 2009年2月号下旬刊的,而且进行顺应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 境因素的具体体现。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 schueren (2000)4在语用学新解 ( Understanding Prag- matics)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语用学研究模式。在 Ver- schueren 看来,语用学是对语言现象的一种集认知、社会、文化为一身的综观。它揭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而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简单地作出描述,语用学把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结合了起来(于国栋:2000)。5语码转换现象

10、也是一种涉及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复杂语言现象, 因而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Verschueren 认为人 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 变 异性( variabili- 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变异性指语 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作出,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

11、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三个特性是不可分割的,但语用学将顺应性看作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 Verschueren 提出了顺应论, 认为语用学应从下面四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 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语言结构顺应 ( structuralobjects of adapt- ability )、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和顺应过程的 意识程度( 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这四个角度是

12、相互依存的, 其中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界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总和,动态性涉及顺应的 过程,即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关系,而意识程度则展示了顺应过程在人类意识中所处的地 位。 换言之,“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语言的意识程 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 语用学正以研究这种动态顺应作为自己的任 务”。 4.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共同体,高校 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掌握不同的语码。 一般而言, 高校学生至少掌握以下三种语码: 普通 话、外语(通常是英语)和地方方言。 因此,高校学生在与不同的

13、对象进行交流或者谈论不 同话题时, 常常会进行相应的语码转换。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调 节师生关系, 教师会采用语码转换策略。 从语言的变异性来看, 教师会根据课堂情况选择不 同的语言单位结构来表达思想; 从语言的商讨性来看, 教师使用的语言并非机械或随意的, 而 是根据不同因素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语码转换是 教师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和促使学生有效语言吸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语用策略。(于国栋:2004)6利用 Verschueren 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进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 换的意向主要是 为了 顺 应语言现实( lin

14、guistic reality )、社会规 约( social conventions )和心理动机( mental motiva- tion )。 而笔者认为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主要是说话者对语言现实、 听话者能力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4.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 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义结构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 于国栋,2004) 6 “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之中, 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 。 (于国栋, 2000 ) 5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互相接触时会出现很多的

15、 “语言空缺” ,此时在对 话时学生会根据需要进行语码转换, 通过使用英语来顺应这一语言现实。如术语、 专有名词、歌名等。有些英语词汇虽然有相应的中文表达方式, 但中文表达比相应的英文要复杂的多。 比如说, CEO 对应的中文是“首席执行官” ,很明显,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加复杂。 因此, 学生在谈到这个词时,通常会直接使用英语语码CEO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DIY (自己动手做)、APEC(亚太经合组织)和WT(世界贸易组织)等。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此时,语码转换可以帮助说话 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 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

16、话语的意义。而且, 同一信息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4.2 对听话者接受能力的顺应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 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Krashen 提出了“i+1 ”的概念,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 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 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授课时, 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远高于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而教师此 时使用语码转换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在英语课堂中, 当遇到重点、难点或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内容时教师进行语码转换,为顺应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