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36474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赵兴泉学习文言词语除了要坚持日积月累之外,还可以运用科学的推断方法去理解 词语。一、形音推断法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词义关系甚密。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常 识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所要理解的实词。如 2009 年高考江西卷“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 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 知其常用读音推测其句中含义。2009 年高考湖北卷“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 的“利”通“痢”,义为腹泻。又如 2009 年上海秋季高考卷“父没,或劝之仕” 中的“没”通“殁”,义为去世。二、结

2、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 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一般来讲,相同位置的词大多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 由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推断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 2001年全国卷第 11 题“齐 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2009 年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两句结构相似,其对应 位置的词语的意思也比较接近,由此“丧、亡”的意思有可能都含有“灭亡、丧 命”的意思。“丧其国”即为“使国家灭亡”,故可知“亡其身”的意思为“使他 自身丧命”。三、语法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

3、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 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2009 年高考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 才也。”中的“奇”,本义为“奇怪”,但从文句语法特点推知“奇”在这里充当 谓语成分。形容词后不跟宾语(名词或代词等),如果带了这些词,那么形容词 就活用成了动词,或意动,或使动,因此可以推知“奇”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 动词“认为奇怪”较合适。四、逻辑推断法 借助逻辑关系,考虑情理事理等因素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 2009年高 考北京卷“若真鄙儒也”中的“鄙”,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 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

4、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 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 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 “见识浅陋”。五、语境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实词 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 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2006年全国卷I文言文翻译第二句“居数 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中的“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 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2003 年全国卷 中第 11 题 C 项

5、“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中的“遇”解为“优待”,“遇”在 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 待”。2009年高考全国卷11“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中“禀”被理解为“赐与”,但把“赐与”的意思代入原文,讲不通,可知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语境“郭 原平生性(禀性)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可以推断出 该词解释为“生性、禀性”较合适。六、联想推断法在文言文中词语的掌握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当面对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可以 联想学过的文言文和成语,套用一下,看看如此理解是否合适。如 2009 年高考 全国卷1“动以军法从事”中“动”释为“招致”,字典中无此义,又与语境不 合。联想赤壁之战“动以朝廷为辞”可知“动”应译为“动不动”,做副词讲。总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要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对 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文化等进行认真思考,慎重加以推断。当然,准确 的推断更离不开平时的多读和多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