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生主体课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364743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学生主体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营造学生主体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营造学生主体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造学生主体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学生主体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造学生主体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一、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当前各种各类的教研课,展示课,感觉历史的课堂好看好听,但不接地气。教师优美的语言,严谨的教学思路,高深的教学见解,学生注目的眼神,整齐划一的回答,都让人感叹,教师功力之深,学生素质之高,堪称一流。展示的课堂上有音频,有视频;有合作,有探究;学生的多种感官被激活了,课堂热热闹闹,评课的老师说这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但我总觉得给课堂太热闹了,给学生冷静思考的空间少了,平静叙述的机会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杯弱化了,历史的味道淡了。还有占主流的原生态的课。不少老师不加雕琢,照本宣科,学生低头记录。沉默无语。有效吗?也要打问号。教师所教教材而已,学

2、生所学教材而已。从教材到教材,这样的历史课堂眼中无学生,主体地位无从谈起。难免深度厚度高度都不够,没有立体感。二、方向在哪什么样的课堂是主体的课堂,理想的课堂一直设想理想的历史课堂,究竟应该怎样?应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历史课堂是历史的课堂,历史课应该像历史课,历史课应该给学生别样的、历史的素养和能力。首先,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挤满课堂的不是来自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应该是历史人物事件的生动再现。历史长河可以在课堂演绎。可以在课堂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历史,融入历史,以达到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目的。其次,历史课堂是美好的课堂

3、,学生从中汲取历史学科的营养,丰富自己成长的土壤。因为“学史使人明智”。再次,历史课堂是有用的课堂,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仅从第三点出发,谈谈理想的初中历史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哪些带的走的能力。新版(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要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

4、的能力。结合课标,我们应该明确,初中历史的教学,应该培养发展学生哪些基本能力?我们认为,初中的历史课堂,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学生的身心出发 ,立足历史课堂,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的能力,表述历史的能力。呈现历史书写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判断历史,灵活应用历史的能力。三、探索实践如何打造理想的学生主体的历史课堂1、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是,学生喜欢阅读历史史料。设想的路径有二条,一是捷径,即以历史教科书为范本,读好每个单元的前言总纲,阅读好单元的目录,构建好教材知识结构的目录树,阅读好教材内容,不放过一张历史图片,书下批注,教材运用的文献材料

5、,课后的每课一得等。二是漫步历史,阅读史料,搜集选择文献资料。阅读可以由浅入深,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的能力。建议从中国历史开始,先选择现代史料的阅读,再进行古代史文言材料的阅读,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文言材料;等阅读能力提升了,可以阅读一些西方的史料。这样古今中外都有涉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和史识。史料的阅读都要学生从历史学习的要素出发,即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事件的影响意义,以及历史的评价等。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要阅读历史,因为阅读历史是认识历史、走进历史的的第一步。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长河中淘出来的金子,最核心,最重要。以“十月革命”为例。看看怎样阅读历史,首先阅读单元的总论,明确“

6、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读单元的标题“动荡与变革”,思考标题潜在的含义。第三阅读单元章节,思考与标题的关系,“动荡”指俄国十月革命,美国经济危机;“变革”指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接着再看每节课的导言,标题,小标题,教材内容,图片等等。这样的阅读教材,教材就是立体的,有助于学生全面的认识历史。2、 培养学生表述历史,呈现历史的能力。为什么要“讲”历史,讲历史可以使历史复活,使历史课堂复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教师可以将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身边的“百家讲坛”,每个学生都是历史学家,可

7、以娓娓道来,叙述历史,评点历史。总体目标要达到两个要求。(1)是语言要求:学生会清晰的表述历史,口述历史,讲清历史事件。可以作以下训练。历史事件的讲述,要以历史要素为抓手,学生可以先从讲历史故事开始。要求学生讲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影响等。讲解可生动,可简洁。(2)是讲述历史时应有清晰的思维要求,学习理性地表述历史,客观的得出历史结论。思维可以这样训练,课堂设定论题,组建正方反方,开展辩论,要求学生都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学会应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课堂辩论的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能把历史事件说得清,来龙去脉,因故缘由,是非曲直说得明。并树立科

8、学的唯物的历史史观。怎么讲?举例说明。以“拿破仑是英雄还是魔鬼”为例,组建两支队伍,正方的观点,“拿破仑是英雄”,反方的观点“拿破仑是魔鬼”。正方选择史料,拿破仑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颁布民法典,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大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反方可以选择的史料,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侵略欧洲主权国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退出历史的舞台。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既要全面客观,也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主有次。切忌机械的,平面的唯心

9、评价历史,看待历史。3、 培养学生书写历史的能力。学会写作历史小故事,表述历史观点,历史感悟。书写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再次对历史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借此对历史事件重新整理,对历史结论重新思考,对历史角度重新考量。如何训练呢?遵循由简到繁,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从历史小片段开始,一事一议。简洁明了。慢慢的再走下去,挖掘历史的内涵和深层含义,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小故事小论文,可以选择“历史上的今天”,作为学生重温历史,写作历史的一个话题。也可以在班级一角,开辟“历史小天地”栏目,呈现学生作品。如开设“五四青年节”专题栏目,谈谈

10、“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当今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爱国主义内涵在今天的体现及实现。以“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这一历史事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思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明白一个政党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民心,得天下。人民政府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让学生去阅读历史,思考历史,活学活用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增长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4、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历史古籍,汗牛充栋。历史教材,也是洋洋洒洒。历史史料也是泥沙俱下。史学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表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特定的历史结论。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历史发展的主

11、流,历史发展的规律,那就要求老师有一双慧眼,学生有一双慧眼,去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辨别历史的真相,既要求学生回到历史中去,用历史的史观去看当时的历史,又要求学生跳出历史,用今天的目光进行审视反思历史。如大跃进期间经济发展的天文数字,是真是假?为什么会出现?有何危害?如何避免?那就要求我们师生都要回到那个年代,找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再回到现在,看看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又如,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如中日之间,中美之间,中苏之间,美苏之间等等,分分合合,战战和和。学生要学会思考,大国之间何时合作,何时分裂,何时会爆发战争?一切问题的根源何在?都值得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逐渐明白当今世界

12、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合作也罢,对立也好,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在于国家利益。这样历史的教学,学生会以史为鉴,会分析历史研究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的训练,不是孤立的。训练就在平时的读写之间。通过阅读历史,来理清史料;借助历史论文写作,学会分析史料。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时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贴标签。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一分为二。5、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的能力。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应该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找出智慧,丰富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归纳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重大历史事件的启示,如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如重大改革的启示,如思想解放的作用等。历史中有大智慧。教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师生协力,共同发掘历史这一学科宝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给学生拿的走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