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36443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教育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轨道甘南州教育局局长云丹龙珠 2003-8-21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的高度概括。二十多年来,正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的整体素质、 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都有了长足提升。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成员的民族大家庭,55 个少数民族,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1%,然而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63.75%以上,不仅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而且多处边疆沿海,与周边

2、15 个国家接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全国相比,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素质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摆在民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一、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这个剖析是十分深刻的。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表现出来的巨大贫富悬殊和发展差距,归根到底, 除了社会、 历史、自然条件、交通信息等因

3、素的制约外,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才的缺乏和人力资源素质的低劣, 也即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民族创新能力太弱所致。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大量实用性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贫富悬殊和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早在 90 年代初, 江泽民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 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同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如果不

4、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生活,就不能说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小康社会。正是为了达到各民族共同目标,党中央适时地于2000 年正式启动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明确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的四大重点。其中发展教育, 加快人才培养, 为西部开发提供人才支援,尤为根本,堪称为基石,尤为奠基工程。正因为如此, 更要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要努力使民族教育迅速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 特别要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实施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 “危房改造

5、工程 ”、 “园丁工程 ”、 “远程教育工程 ”、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和 “两个对口支援工程”,从根本上改善民族教育的基础设施,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尽早步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需要教育作为先导性、 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奠基工程,党和国家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组织部分,担负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提供各类人才的重任,可以说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全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因此, 党

6、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民族教育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到今年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从方针、政策到措施、方法,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极大关注和倾斜,使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2001 年全国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中小学11.2 万余所,比十年前增长 %;少数民族在校生1948.88 万人,比十年前增长 39% ;少数民族各类教师达 95 万人,比十年前增21%;民族自治地方699 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已有 358 个县 ( 镇)市区实现了 “两基 ”目标,占民族自治区划单位的51%;青壮年文盲大幅度降低, 民族整体素质比以往大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

7、大提高,大中专招生录取率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民族教育的发展, 为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社会历史、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等多方因素,民族地区教育与内地、 沿海教育相比, 还仍然存在着差距,而且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民族教育要赶上全国教育的发展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全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要求。三、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民族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追求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各

8、地区民族教育有了长足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第五次民族教育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民族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这种差距不仅与内地、沿海相比突出存在,而且在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表现得相当不平衡。造成民族教育整体水平,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原因很多。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一是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教育基础薄弱,加上经济发展缓慢, 教育投入不足, 造成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纲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要求

9、等方面过分强调一致性,淡化了特殊性, 使民族教育始终处于对普通教育的尾随追赶的被动状态。 三是民族教育始终超负荷超重量运行,过去内地只有汉语文单一教学,而民族地区一直实行“双语 ”(一是母语,一是汉语文)教学;现在内地实行“双语 ”(加外语)教学,民族地区须搞“三语 ”教学。在时间、精力、师资等方面有极大的局限, 造成了民族教育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四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高考选拔方式,对实行 “双语 ”或 “三语 ”教学的民族学生极为不利,升学渠道窄,使进入重点院校的考生极少, 大多只能升入民族院校,致使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难以培养。五是由于民族地区边远偏僻,交通信息闭塞,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差,

10、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 原有人才难以留住, 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六是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拮据,教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学手段原始落后,在城市沿海已经普及电视、电脑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学校仍未脱离“一快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有显著起色。七是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难能形成规模办学。近年来,为了实现“两基 ”目标,提高入学率,边远牧区、山区办的村学较多,且大多为“一村一校一师 ”,教学质量难有保证,办学效益难以提高。此外,辅助教材、课外读物、图书仪器和文体器材的奇缺,都是阻碍民族教育发展步伐的制约因素。从体制方面剖析:主要是过分强调共性,

11、过分统一尺度,过分一化评价。其弊端是显而易见:一是高考“指挥棒 ”的作用。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划分、统一录取。考分面前人人平等,尽管给予一定照顾或单独划线,然而边远民族(特别是“双语 ”类)很少进入重点名牌大学,只能进入民族院校,使民族地区永远缺少高层次人才。二是 “两基 ”目标任务的压力。要实现 “两基 ”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理应完成。但由于基础不同,条件悬殊,起点不一,近几年民族地区教育重心始终放在动员儿童入学,动员集资办学、 捐资助学上,以行政的、法律的、乡规民约的各种措施,用一哄而起的方法,虽然入学率大幅度上升,但巩固提高率低;办学条件大有改善

12、,但教育质量效益仍不尽人意。三是升学渠道的左右。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升学渠道狭窄,因此宁愿放弃母语,家长把一句汉语不会讲的孩子送到普通学校直接学习汉语,打破了民族学生在学好母语基础上,努力学习汉语文,还要学习外语的规律。试想,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放弃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 哪还有多元文化可言?四是教育评价标准的一化。对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去全面衡量,而是以统考成绩、会考成绩,甚至以汉语文成绩为标准, 抹杀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五是就业出路的驱动。由于近年来民族语文类毕业生,除从事教育教学外,就业门路愈来愈难寻,所以,家长的择校观念发生了变化, 由改革开放初的 “双语 ”学校转向汉语文的极端方

13、向。舍近求远送到更远的地区、省城汉语学校,经济负担很大。一部分由于自谋职业,就干脆不送入学,新的 “读书无用论 ”重新抬头。 除了这些外, 近来又要求从小学起开设英语和计算机教育。从全国讲这无疑是教育的又一大进步,也是信息时代和我过加入WTO 后的必然趋势。但对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又是雪上加霜,在母语与汉语还未学好的情况下,又要增加外语课程。既无师资又无语言环境,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淡化共性,突出个性,走出对普通教育的尾随追赶的被动局面。及早摆脱上述各种困境,因地区制宜、 因民族而异,还民族教育以宽松的发展空间,走跨越式发展路子, 是民族教育自身发展

14、的必然追求。四、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要走的途径要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遵循民族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切实考虑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民族地区的承受力。就象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 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 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 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作为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民族教育,自然具有教育的共性,它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