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360544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例文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切忌空泛和漫无边际。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例文1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填空

2、(投影出示)(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

3、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

4、多少?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

5、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完成做一做。(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三、巩固发展1.填表格:2.判断:(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0.9 0.09 0.0359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独立作业:六、板书设计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例文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

6、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1.谈话导入。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2)学生展示交流制

7、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6)判断练习。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创设。“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7)学生练习画高。3.认识三角形

8、的稳定性。(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总结本课内容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2.教师总结。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例文3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引出课题.1.口算.2505= 23010= 783= 644=3606= 240010

9、282= 45090=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板书课题:)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引出新知.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学生编题、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

10、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教师出示: 124729=43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验算: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 280 =56=28056=5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

11、.这个数是多少?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设要求的数是 .48=15=1548=720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1.填空.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5=2380 1653=19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28=84A. =30 B. =2352 C. =3001414 =14A. =11 B. =101 C. =1001四、小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12、地方?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104=9 256 =64 612 =51120=31 4815 =45 -374=6892.(1)什么数除以64得28?(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北师大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例文4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

13、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

14、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