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35793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研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摩托车车架模态优化分析2009 年 09 月 07 日 LMSSEl前言摩托车整车是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可以分为路面不平度 引起的随机振动和发动机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受迫振动。车架是摩托车的主要骨架,其动特性是影响振动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车架的模态特性可以由有限元法和实验法两种途径获得。本文结合实验方法和有 限元方法,对某型号摩托车两个不同厂家生产的车架(车架1和车架2)的模态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查找两款车架模态特性差异的原因,并对模态特性差的车架进行优化,为后续进行一步的舒适性分析做好准备。2实验测量及两款车架模态特性对比如图1所示,模态试验采用由加速度传感器

2、、力锤及传感器、LMS SCADAS II数据采集前端、LMS.TESTLAB软件组成的模态测试与分析系统。由于是进行自 由模态分析,因此用较软的橡皮绳将车架吊起来, 使其基本处于自由状态。吊挂 位置为车架上方管。采用力锤激振,敲击位置为车架尾部,实验如图2所示。加速度传感器图1模态测量系统示意图图2车架模态测量过程图3为两款车架的第一阶模态振型和频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振型基本是一 致的,都是绕y轴弯曲,模态位移较大的位置是车尾和车头位置。 图4为300Hz 以内两车架的模态频率对比(图4中的连线不代表各频率之间的连续性)。从图 4可以看出:1)车架2的固有频率要比车架1的固有频率普遍要高

3、,其中第1阶 频率高10Hz,第二阶频率高34Hz,显然车架1在发动机运转时引起1,2两阶 模态共振的可能要比车架2大得多;2)车架2在300Hz以内存在7阶模态,而 车架1存在8阶振动模态。对于摩托车振动性能影响最明显的是低阶模态,这进一步说明车架1引起共振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振型更复杂。因此可以断定,车架 1的模态特性要比车架2的模态特性要差得多。(a)车架1(b)车架2图3车架1和车架2的第一阶模态对比VI 巻 g.图4两款车架模态频率分析3车架模态优化方案及有限元分析 通过对比两实物车架模型,可以发现这两个车架在焊接工艺上有较大的差别,女口 图5和图6所示。在动力吊挂位置和后货架位置,车

4、架1基本没有焊接,而车架 2焊接质量较好。另外,两车架在壁厚方面也存在差别,车架 1的壁厚普遍要比 车架2的壁厚要薄一些。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这两个车架的模态特性产生较大的 差别。因此,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自由模态分析。(a)车架1(b)车架2图5两款车架动力吊挂处焊接工艺对比(a)车架1(b)车架2图6两款车架后货架位置焊接工艺对比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如图7所示,分为36505个shell单元和30个beam单元, 总共37777个节点。取车架的材料性能为:弹性模量E = 210GPa,比重=7800Kg/m3。车架不同部件之间采用 MPC连接以模拟部件间的焊接情况。在模 态分析时,由于求解的

5、是车架结构的固有特性(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与所受外 力无关,故可忽略外部载荷的作用。求解过程采用Lancos法,选取0300Hz作 为其计算频段范围内,提取车架的前 8阶非刚体模态。图7车架的优化方案经过几次程序调试,获得的两款车架模态和实测的车架模态振型都很吻合,并且频率误差都在10%以内,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优化分析(此处由于篇 幅省略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首先是改善车架1的动力吊挂和车架尾部 的焊接情况(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这两处的焊接工艺对车架的模态频率有 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车架尾部的焊接非常关键,它不仅提高了 2、3阶频率, 使200Hz以内的频率成分由3个降为

6、2个,降低了低频段模态频率的密度;并 且大大改善了车架尾部的振型,如图 8所示。分析认为这是由车架尾部焊接后, 相当于给车架尾部增加了一个加强板, 而质量却基本没有增加,从而大大提高模 态的频率。因此,车架尾部的焊接非常重要。随后,在有限元模型中恶化车架2的焊接工艺,相对应的模态频率快速下降。这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了这两处的 焊接工艺对于车架的模态特性有重要的影响。(a)没有焊接时的振型5 亡 in m-it 耳*! a asuru 44 Mr. J f gr 甘.如 trw-iw, ”C*M-*# f“T(b)焊接后的振型图8车架尾部焊接和未焊接的振型对比进一步以车架1的模态频率为目标函数,

7、车架部件壁厚为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 分析,获得了各部件板厚对车架模态频率影响的强弱。结果表明,主粱管主要控 制第一阶模态频率,座位支架主要控制 4, 5,6阶的模态频率,这个进一步的 模态优化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按图 7所示的方案进行整体优化,获得的 18阶的频率分布如图9所示。从图可以看出,优化后车架1的模态频率大大升 高,基本和车架2的模态频率较为接近,显然,车架1的模态特性已经得到了较 大程度的改善。后续的试验证明以上的分析结果是正确的。;12 优车车图9车架优化前后模态频率的对比(有限元)4 结束语 本文利用试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 对相同型号不同生产厂家的两个车架进行 了模态的对比分析发现, 车架的焊接工艺对于其模态特性的有重要的影响, 而在 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生产厂家往往仅仅从力学强度的角度出发控制焊接工艺, 忽 视了焊接工艺对其模态特性的影响, 从而严重恶化车架的动态特性, 这一点是需 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另外,本文对影响车架模态特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对 模态特性较差的车架进行了整体优化,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优化过程对实际 工程问题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