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立教之根本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356481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爱立教之根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师爱立教之根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师爱立教之根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师爱立教之根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爱立教之根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爱立教之根本(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爱,立教之根本【摘要】“爱”要求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奋斗。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应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品德的高尚,成为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要把教育的长短效应统一起来,因此,“爱”应有理性,不失尊严,对任性、不礼貌及思想行为上的误区决不姑息。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教育中应更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互相尊重。【关键词】爱 师德 奉献 学生【正文】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

2、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重要的美德,也是师德、师魂的核心。你说如果一个对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的人,那他还能对这个事业有什么成就呢?陶行知认为“教育乃最有效力事业”,它“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它“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

3、: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1】。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

4、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

5、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马克思这样说。“爱”要求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奋斗。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应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品德的高尚,成为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要把教育的长短效应统一起来,因此,“爱”应有理性,不失尊严,对任性、不礼貌及思想行为上的误区决不姑息。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教育中应更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互相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2】只有“爱”才是教育

6、的原动力,才是教育的源头,没有了“爱”,哪怕方法再多,仍只有两个字空虚。作为人民教师,爱心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他要求教师不仅要爱亲人,爱学生,爱同志;也不只是爱乡里,爱民族,爱国家,爱世界;还要爱人类以外的生灵与万物。他教育我们要“与万物为友”,“拜万物为师”,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的博爱精神,更集中体现在师爱上。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偏爱,更不以家庭门第,穿戴面貌取人,而且还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他说:“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

7、。”陶行知先生特别 强调热爱学生,他在我之学校观中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兄弟。”他是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表率。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3】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要以宽阔的胸怀爱所有的学生,既爱表现好的学生,也爱后进的学生。只有这样教育目标才能达到。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教师与这个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的交流都是靠“爱”,靠情感来维系的。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知识的传授也靠情感维系吗?那么你能否认“爱”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吗?年龄越小,情感在传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学生的爱出

8、于“信任”和需要,教师面对这样的信任与需要别无选择。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的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需要我们用我们的力量、智慧、信念以及人格的魅力去取得学生的敬佩。师生之间构建情感桥梁的“爱”对于双方而言不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尊重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视学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隐秘,甚至学会运用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不同,不去评价孩子的个性,只评价他的做法。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为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喝彩。爱的艺术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9、力,使他感到在劳动中、在付出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应该个别面对每一个个体的人,不仅指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时间上的耗费,更主要是指“爱”,每一个学生对“爱”的不同需求教师都应尽力满足,充满爱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康的人。做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在自己的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种子去开发孩子们的心田!这种播撒需要选择,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辨别真假、善恶的本领和对人类生活的挚爱。为自己播撒美,自己才能成为美的化身。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孩子行为和心

10、灵的导向作用。因而,老师只有自己“美”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为孩子播撒美是教师职业的追求。一个教师的工作过程就应该是不断地播撒美,他只有不乏种子,不乏精力,不乏辛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自己美的种子不断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美是师德之魂,只有不断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的教师,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播撒美的种子重要,但若不能发现美之芽、美之花、美之果,就会失去播撒美、养育美的动力。美需要发现,需要阅读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已有的美,采撷新的美的种子,为播种打下基础。我们常说老师要有“爱心”,可有的老师为什么总是缺乏爱心呢?原因不是他不爱,而

11、是没有爱的动力、爱的技巧!而为什么他不会爱,无动力呢?我们常常责怪他们缺乏“爱心”!其实,非也!他们在受到批评时不也是满腹怨言,心酸委屈吗!其实,他们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朵美丽的花,无人舍得毁之,反而常受人浇灌及自觉保护,除非品德极坏、明智故犯之人才会去破坏美好的事物!美是爱的前提,没有美便谈不到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读过丑小鸭后就觉得“丑小鸭”可爱的原因了!我们的学生中有白天鹅,更有丑小鸭,我们只有擦亮美的眼睛去寻找,才能发现他们身上星星点点的美!有了这些美,就有了爱的源泉,有了爱的浇灌,美的种子才可能播撒并茁壮成长,才可能使“灰姑娘”早日焕发出照人的光彩!发现美,不只是变换观察的角度,

12、降低美的标准,因为“美”没有原则,美是一种感受,只有我们老师使自己的灵魂充满美的本质,拓广心胸,才能拥有透视“美”的目光,去无限贫瘠的荒漠中找出美的金种子!【参考文献】【1】陶行知我之学校观。【2】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3】陶行知师德思想简介。【4】教师职业道德叶世雄广州出版社1997。【5】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张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现代幼儿教师素质新论万迪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学前创造教育研究袁爱玲新世纪出版社2001。【9】更新观念,适应新世纪幼儿教育的发展赵寄石幼儿教育2001年第九期。第 2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