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35342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 ,种类繁多 ,体型各异 ,小的体长不到一米 ,大的体长数十米 ,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 ,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 ,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500万年前 ,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 ,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

2、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二、思路分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各自的创造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 ,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 ,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 ,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

3、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 ,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三、段落结构?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 ,共分三局部。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局部(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 ,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局部(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

4、明内容 ,结束全文。?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局部。第一局部第1至第4自然段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第二局部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支持“撞击说。这局局部四层。第一层第5、6自然段 ,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 ,因此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 ,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

5、,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 ,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根底。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 ,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 ,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 ,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 ,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 ,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 ,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 ,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四、说明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6、,重在说明事理 ,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 ,层层剖析 ,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五、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 ,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 ,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 ,?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 ,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 ,还有别的。说法严谨。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 ,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 ,为了让读者更

7、清楚地了解 ,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 ,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这里不一一分述。六、严密准确的语言“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 ,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

8、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表达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 ,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 ,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 ,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 ,整体感知 ,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 ,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返?阿

9、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 ,合理的想像 ,符合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 ,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满足他们的表

10、达欲 ,活泼学习气氛。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 ,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 ,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 ,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 ,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局部 ,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 ,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

11、 ,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 ,后来才别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冲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 ,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 ,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 ,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

12、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讨论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 ,共分三局部。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13、第二局部(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 ,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局部(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 ,结束全文。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 ,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 ,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 ,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主体说明局部。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 ,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开展史中 ,泛大陆

14、形成和分裂过屡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 ,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 ,泛大陆分裂成四局部。“印度向北移动 ,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到6500万年以前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 ,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 ,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 ,覆盖着丰富的化石。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 ,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 ,有很大的说服力。此外 ,文章的

15、第二、三局部相对于第一局部 ,又是在举例说明 ,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四)总结、扩展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 ,经过疑心、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 ,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 ,进行比较阅读 ,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 ,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 ,去找寻自己的发现。(五)布置作业借阅有关资料 ,或参观自然博物馆 ,或看有关科幻影片 ,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 ,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 ,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 ,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 ,同学们读后与自己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 ,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一)明确目标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