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35098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监理交底详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一、交底依据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 )。3、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 2003)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 2009)。5、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6、与本工程相关行业标准、规范。二、设计要求1、监测断面间距监测断面间距和埋设距离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m30 50IV10 30V VI5102、施工工序监控量测应纳入施工工序,并贯穿施工的全过程,为施工管理及 时提供以下信息:1) 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和安全信息。2) 二次衬砌合理的施

2、作时间。3) 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完善设计方案及参数、优化施工方案 及施工工艺提供依据。4) 监控量测的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施工单位应成立现场监控量测 小组按监测计划实施,工程竣工后将监测资料整理归档并纳入竣工文 件中。5)监控量测工作应包括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和编制监控量测实施 方案,在监测过程中取得初始监测值、现场监测、提交监测结果,报 送月报和编写月总结报告。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拱顶下沉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3净空变化收敛计、全站仪4地表沉降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四、监控量测方法与原则1、监控量测的方法1)洞内外

3、观察洞内外观察:开挖工作面、已施工区段和地表观察。 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隙 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围岩变形等,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 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做好地质描述、数 码成像,填写好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 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 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在观察过程中 如果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通知施工负 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详细记录地表开裂、地 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的稳定状

4、态、地表渗漏情况。2)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净空变化量测在同一断面进行,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超过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初 读数和相同的量测频率。如位移出现异常情况,应加大量测频率。隧 道净空变化量测采用收敛计进行。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序号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量测间隔时间1洞内、洞 外观察岩性、结构面产 状及支护裂缝观察或描述,地 质罗盘等开挖后及初期支护 后进行每次爆破后进行2净空变化收敛计(断面 仪、收敛仪)每1050m个断面,每断面23观 测点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3拱顶下沉精密水准仪、水 准尺、钢尺或测杆每10

5、50m 一个断面12 次 /天1次/2天12 次 /周13 次 /月4地表下沉精密水准仪、铟 钢尺、全站仪每550m一个断面, 每断面至少7个测 点,每隧道至少2 个断面。中线每520m 一个测点开面距量测断面前后v 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v 5B时,1次/2开;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5B时,1 次/周2、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原则1)浅埋段地表沉降观测 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与隧道内测量内 测点在同一断面里程。 地表沉降监控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当采用常规 测量困难的地段用全站仪测量,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 以外。 测点埋设采用地表挖孔40*

6、40*80cm,测标采用 16m钢筋四周 用混凝土固定,测标顶端高于混凝土面 2cm并低于地平面5cm不易 碰触到的地方。 地表沉降观测点纵横向间距布置。在施工中隧道埋深 HB寸纵 向测点间距取5m当Bh2B寸,地表沉降纵向测点间距取10m,当2B 5(0 1) B12次/天15(1 2) B1次/天0.5 1(1 2) B1次/2天0.2 0.5(25) B1次/2天V 0.2 5B1次/周注:表中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3、监量测点的埋设与保护1)监控量测作业工序流程图2)量测点埋设时间的要求 量测布点要及时,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量测要在初喷混凝土后或在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取

7、得初读数,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已衬砌地段要在衬砌脱模后24小时内进行设点,并进行初始读3)测点的构造加工要求: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点采用 8mm的钢筋加工;地表下沉测点布设要求量测点采用 16mm钢筋,周围 采用砼包裹,量测标准高出砼2cm左右,地表下沉测点布设应超前于 暗洞施工掌子面距离1020m并加强监测。4)测点的标示与保护 初期支护测点: 测点不得焊接在钢格栅上, 一定要埋设在土体 或围岩内,埋设要牢固可靠、易于识别,标明里程和测点的编号。 衬砌测点:采用反光材料在混凝土上做出统一标识,注明里程。五、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1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监控量测数据取得后,及时

8、进行校对和整理,同时注明开挖方 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2)监控量测数据分析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3)信息反馈以位移反馈为主, 主要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对围岩稳 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验证 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4)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包括数据校核、 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 每次观测后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 如有异常及时补测。 每次观测 后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 包括观测数据计算、 填表制图、 误差处 理等。5)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 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 对支

9、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 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6)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 对工程安全性 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7)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 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 发现安全隐 患应分析原 因并提交异常报告。 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2、控制措施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需要变更设计时, 根据有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设计变更。1)工程对策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一般措施a、稳定开挖工作面措施;b、调整开挖方法;c、

10、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d、降低爆破振动影响;e、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辅助施工措施a、地层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冻结等方法;b、超前支护,包括超前锚杆(管)、管棚、掌子面及周侧围岩预 注浆。3、监控量测上报制度1)施工单位现场监控量测小组每天应及时上报前一日监控量测日报表,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现场分析数据情况判断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情况,要定期召开专题会,正常情况下对一周内量测结果定性分析,并把所有原始测量资料归档,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以便 指导隧道施工。2) 施工单位根据量测数据分析评定,若变形管理等级为H级及 I 级时,应立即向局指挥工程部及监理工程师上报, 根据

11、实际状况上报 建设指挥部,再由建设指挥部组织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确定相关的工程措施;变形管理等级为I级时,应及时采取特殊措施,确保 施工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结构的安全。3)要求施工单位所报的监控量测资料内容齐全、数据准确、字迹 清晰、(观测人、记录人、复核人、技术负责人均应签字确认),按照 工程慨况,观测方法,观测频率,测量仪器设备名称,原始数据,沉 降数据下沉曲线图等,资料整理完整后备查。监控量测结果位移(应力) 是否越过“皿级管理安仝位移(应力) 是否肚逮.IT级管理.不安金工程对策-I暂停施工4、围岩判定1)变形管理等级见下表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Uv U0/3可正常施工nU0/

12、3 2U0/3应米取特殊支护注:U为实测位移值,U0最大允许位移值。2) 根据围岩变化速度判别: 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 加强初期支护系统。 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速度小于0.2mm/d,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mm/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3) 根据位移时态曲线来判定: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 v 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不变时(du2/d2t=0 ),围岩不稳定,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 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 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六、监理流程和要点1、监理工作流程2、监理工作重点

13、监控量测是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实时监测暗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层的变形特征,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隧洞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和其稳定情况密切相关,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的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受力异常等,监测数据 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 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观测结果来验证施工方案的正确性, 调整 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目的。 修正工程设计,置于动态管理之下。研究监测工程状况的累计记录,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 并通过观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 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施工监测是支护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验证支护结构效果, 确定支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