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34948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PyotrIlyichTchaikovsky)-1812序曲(1812Overture)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Classical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

2、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

3、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

4、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

5、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

6、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音乐转入快板部分。第一主题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小鼓再次敲出信号动机,法国号奏出马赛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第二主题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旋律(bG大调)。这是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在法国号的背景下有小提琴奏出,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

7、击的决心。另一个旋律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铃鼓奏出了清脆的响声。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发展部: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再现部:此时,两个主体均以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左右

8、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出现,乐声的节奏加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1833-1917年间俄国国歌天佑沙皇的主题,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转文:会飞的琴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