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马说》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34897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马说》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二下册《马说》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马说》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马说》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二下册马说学案一、 学案目标1、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2、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3、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精神。二、 学案导入。 以学生评点和教师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新课的学习。1、 你能评点一下自己班级内一两名同学的个性吗?2、 老师讲故事三、 学习程序。1、 积累知识,丰富语文素养(1)、我们学过“说”这种古文体的课文吗? (2)、“说”在古文章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你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吗?温馨小提示:要再多读几遍文章的前提下和同学合作完成。(1)、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 (2)、骈( )死于槽枥( )之间 (3)、一食( )或尽粟( )一石( )(4)、食( )马者

2、 (5)、不外见( ) (6)、其真无马邪( )?3、你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吗? 朗读小建议:一篇文章要读出感情,需要注意:语句停顿适当, 语速疾缓的适中, 语调高低的讲究。(本文是些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所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朗读比拼方式:小组内比赛朗读后,选取朗读比较具有感情的学生,被选取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与其他小组学生比拼。 看看那一个小组选出的学生读的准,读的感情丰富。、 互动合作,解释本文重点词义,并区别一词多义现象。动手能力大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下列词义准确的解释出来,就是本环节优胜小组。(1)、虽 虽有千里只能( )故虽有名马( )(2)、食 一

3、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4)、以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5)、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安求其能千里也()()、见才没不外见()()、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邪其真无马邪()、赏析段落,与作者产生共鸣。试试小建议:以“这一段写了内容,我读到语句,与作者产生的共同情感”的格式来完成。、 我探究,我收获。温馨小提示:本文论述了千里

4、马悲惨的命运,刻画并讽刺了食马之人的无知与狂妄。可见作者用意并不在马的身上,而是寄托内心深刻的思想感情。()、千里马,食马之人,伯乐分别代指那些人?()、这种把作者深刻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事务身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本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可结合赏析段落内容回答)、 我争论,我快乐。对于作者在文章中一味强调人才被埋没,是因为世上缺少像伯乐这样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你有不同看法吗?请说一说。创新知识点:、本文导入结合学生实际评点学生个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和善于发现同学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习惯,这是语文课标的内在要求。、我争论,我快乐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属于语文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这种创新能力正是在学生们的交流与争论中,在学生们的情感碰撞与质疑中得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