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 一个很好的错误不要嘲笑学生的错误,它是学生思维的足迹。在错误的旁边,往往是前进的起点! 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时,我们引入了要探究的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自然地猜想到两种情况的不同结果。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 将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此实验要制造或控制何种条件; 列出需要的设备、器材用什么来控制条件; 制订操作方法、步骤怎样来使用实验器材; 我原先的设想是:学生根据合力定义想到,要使橡皮筋(弹簧)产生相同的形变(力的作用效果),并用弹簧测力计或钩码数来比较前后两次作用力大小。最后,实际上如课本所述做实验。一个如图1所示的设计改变了我的计
2、划。 面对此方案,少数学生虽表示反对但不能讲清楚原因,更有许多学生不置可否。这说明,尽管有过类似的练习,学生仍然没有真正地领会其中内涵!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是我当时头脑中闪过的念头。因此,我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首先肯定了设计中的合理成分,鼓励该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实际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实验。大致种类有:同教材所示一样;仅将教材图中的钩码与滑轮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另一种设计法,如图2)。 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重点巡视了按图-1和图-2实验的小组,并有意将这样的实验小组安排到教室中靠近的位置,以便于他们相互交流。
3、实验后小组都公布了实验结果:F合正好等于F1、F2的和(差);F合与F1、F2的和(差)非常接近F合几乎与F1、F2相等(或为其差)。 对此,我让学生先对照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反思,然后在班级中开展讨论。 很快,学生的思想达成了一致。第一,课本上的实验是非常粗糙的,因为不能保证F大小连续改变;第二,任何实验都会存在误差,此实验在误差的范围内,应该能证明关于合力的猜想。另外,可能F1和F2之间不是严格同向,而是成一个很小的角度;第三,图-1的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T2施加T1多大的力,则T1就对橡皮筋施加多大的力。实际上作用在橡皮筋上的力,只有F1,而F1=F2。 我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研究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力大小,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吗? 没想到学生们迅速地从图2设计中获得答案,这使我兴奋不已!我几乎是立刻对学生们的发现表示欣赏,并给予高度赞扬。学生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功,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