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34382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探索规律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 1.本节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并在探求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本节教学难点: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2.教学例1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例题中的算式,自己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自己探索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再引导学生把各自发现的具体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具体教学时要注意:在教学例1

2、前,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扫清障碍,向学生解释扩大倍数和缩小倍数的含义,可以举例加以说明,如5扩大3倍即为53=15,20缩小2倍是202=10。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再引导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解答这些问题所列出的一组算式,并比较这组算式,探索这组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总结概括出规律。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另外在学生进行比较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确定了一个算式中的因数和另一个算式中的因数比较,那么这个算式中的积也必须和另一个算式中的积作比较。3.例2只要求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不对规律进行推理性地抽象概括。教学

3、时,可以先出示例2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比较的方法,即说出自己是怎样进行观察比较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即要注意引导学生选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进行比较,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选表中不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让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学例2后面的想一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对例2的探索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大胆猜想,再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4.教学第27页课堂活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由第一个算式的结果

4、得出第2个算式的结果的,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以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体验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学第2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节探索出的规律或以往所学知识。5.关于练习六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第13题,第57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依据,以加深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学生独立完成第4,8,9题后,要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同学交流解题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自我、评价问题的

5、能力。思考题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对例2探索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大胆猜想,再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可以这样引导:从例2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且当因数都扩大时,积一定扩大;当因数都缩小时,积一定缩小,那么假如当一个因数扩大2倍、3倍,另一个因数却缩小相同的倍数,即缩小2倍、3倍,猜一猜积会怎样变化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当一个因数缩小2倍、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6倍积又会怎样变化呢?你能猜出结果,并举例说明吗?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猜想与举例说明自己猜想的过程中,理解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感受了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

6、猜想,再举例验证猜想结果的探索方法,本思考题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因数扩大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不变。 附送:2021-202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第 课时:教学内容 走进乡村(第20-21页)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二、分一

7、分: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三、画一画: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四、填一填: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走进乡村 图形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第 课时: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第22-23页)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

8、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教学过程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二、生活中的运用第2题: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三、练一练: 第1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第2题:第(1)题,让

9、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第 课时:教学内容 动手做(第24-26页)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过程一、动手做:1、小组活动: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

10、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3、引导总结: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三、试一试: 第1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2题: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程。四、练一练: 第1题: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a的顶点到边a作垂直线段。 第2题: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画

11、出与边a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3题: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4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时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再画其它的边。五、实践活动: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课时: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

12、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教学过程一、分一分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二、按角分类: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三、按边分

13、类: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四、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五、实践活动:第1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第2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第3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

14、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第4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第 课时: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教学目标1、 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2、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二、自主探索1、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2、小组活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4、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5、得出结论。三、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