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3952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及科学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王克虎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

3、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二教法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2教法分析本课题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探究方案如下: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

4、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第二步: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步:交流讨论问题第四步:填写学案、小结三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

5、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四教学程序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并解说图片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板书本节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提问

6、)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表格(见学案表格1)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发散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思考问题提出探究课题(一)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

7、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引导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 (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8、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后(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培养学生完整观察实验的习惯布置思考题 讨论问题(一)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烧杯罩在距火焰

9、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通过讨论明确每步操作的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讨论问题(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预计学生答案)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讨论蜡烛蒸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讨论问题(三)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预计学生答案)白烟可能为3种

10、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本质 (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看动画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形象、生动再现实验现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学生讨论,小结: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小结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布置作业记录、练习课堂及时反馈3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二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第三阶段:实验后三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4问题及反思教学中要注意:(1) 教师“讲”占用时间要适中。占用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激情教师的“帮助”要适度。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