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3892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及对策彭操【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产品十分盛行,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时间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加大,学生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导致疲劳过度,出现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焦躁不安等不良症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消除或减轻学生学习疲劳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途径,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疲劳;影响原因;对策当今,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学习工作效率差。在学

2、校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每天几乎除了吃饭都在学习,但学习效率却不高;对学习表现出不感兴趣,情绪、态度消极不认真。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很容易形成学习疲劳,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学生的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会使人焦躁不安、身心疲惫,本来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度疲劳而变得困难。据调查,疲劳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总而言之,重视疲劳、学会缓解疲劳,对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产生疲劳时,会产生多种不适,且因人而异。例如,心理主观感到不适,注意力下降,自信心降低,直觉错误等。学习生活中出现不必要的动作、学习效率降低、消极对待等现象,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

3、很大的影响。一、学习疲劳的内涵及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长期的疲劳会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产生过度疲劳,无异于对生命的透支。胡连富老师在防止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一文中写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学生由于经历了长时间和高度紧张的学习之后,会伴随着一种烦躁与不安的情绪,本来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这种现象称之为疲劳。在张剑和老师写的有效消除心理疲劳至关重要一文中谈到,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在学习的过程中,

4、由于学习时间过长,学习量超负荷,就会导致心理疲劳,它严重影响了学习者正常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疲倦,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低效率的学习效果,学生常常处于萎靡不振,失去前进方向和动力,使学生非常苦恼和痛苦。因此,分析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消除学习疲劳是非常必要的。我班学生小刚在寒假参加了两个补习班和两个特长班,一个月后,他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度减慢甚至停滞。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可妈妈还是逼着他去上课,他说自己要疯了。二、 学习疲劳的产生学习疲劳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劳逸结合,环境、个人心理因素

5、等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1、学习动机的不恰当,使学习者容易陷入“一蹶不振”的泥潭学习热情高、有积极学习动机的的人,即使感到身体有些“累”,但良好的心情有益于帮助疲劳的缓解,忽视外界压力,继续高效率地学习;相反,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者不适当的人,往往当努力的结果与最初预想的结果出现偏差或者相违背时,就会使自己变得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往往很容易消沉、迟滞不前,一蹶不振,导致学习疲劳。因此,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是非常必要的。2、学生在重压下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小学生从学前开始就被父母领着去培训班、补习班,从此孩子们之间开始了学习成绩好坏的比较

6、。小学生也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如果学生们不能适当地调节缓解压力,那么他们带着长期积聚的压力去学习,就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我班的学生小刚为例。过分紧张的学习使小刚失去了寒假休息的机会,过分繁重的补习已经导致严重的学习疲劳状态。疲劳分两种,一种是生理疲劳,一种是心理疲劳。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后的疲劳,主要是生理疲劳。这种疲劳只要安静休息即可解除。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这种疲劳消耗的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心理能量,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思维呆滞。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

7、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二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由于紧张和焦虑,消耗了许多本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由于紧张和焦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眉头紧锁,双肩耸立,坐姿僵硬,把全身所有的肌肉都动员起来去帮助“用力”,这又在无形中消耗了许多身体能量。身体能量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大脑所消耗能量的及时补充,会进一步加速脑的疲劳。3、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打折扣由于我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通常会对自己抱有不恰当的期望值,给自己制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悲观者容易贬低自己,在学习计划行动之前,却矛盾地在心里怀疑自己的能

8、力,失败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总是在失败的边缘徘徊而看不到希望。乐观者往往会高估自己,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不能如愿实现,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目标过高,总难以实现,使学生变得消沉,甚至自信全无,随着学习时间的加长和学习量的增加,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自信,导致学习疲劳。4、长期的情绪低落缺乏良好的心态好的心情会使人感觉到轻松和愉悦,如果我们能够长期保持一颗愉悦的心,那么再繁重的学习压力,我们也会积极面对、从容解决。因为愉悦的心情可以有效缓解疲劳。一般情况下,学习热情高,学习兴趣大,情绪状态好,疲劳感觉就少,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情绪低落、浮躁、厌烦、倦怠,疲劳感受就多,学习效率就低。精神负重也

9、是心理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消除学习疲劳的对策1、认识自我,明确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适合自己的行动目标,有的放矢,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向前。对于学生来说,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自己,这样有利于提升兴趣、增强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2、保证充足睡眠,切记劳逸结合枯燥、单调、重复性的学习或工作,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抵制心理,大脑反应慢,不灵活。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应当注意劳逸结合,确保睡眠质量。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比如,

10、课间休息的10分钟,完全可以让小学生闭上眼睛打个盹;午饭后睡1020分钟,可以预防下午频繁出现的疲劳;晚饭后再睡1020分钟,可以使小学生整个晚上的学习时间延长,且效率提高。此外,保持愉悦的身心,有利于疲劳的延缓和消退。学习生活安排要合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适时地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可以提高肌体的活力和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3、坚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对感兴趣的课程不易疲倦,而被动接受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容易产生疲劳。在学习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也不必紧张、忧虑,应学会适当调节,努力培养这方面的兴趣

11、,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兴趣爱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创设学习环境,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学科更加积极深入下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学生高效学习。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经常做如下的想象练习,可以放松身心: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睡在床上,自己的双脚是混凝土浇筑的;再想象由于手和脚一样,身体已经沉到床下了。然后,改变想象的内容,

12、想象自己的身体是由几个胶皮气球组成的,把脚上的阀门打开,放气,脚步开始瘪了,把其他部位的阀门全打开了,想象自己的整个身躯都变瘪的情形。此外,缓解和消除学习疲劳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学习环境的科学创设、多参加体育活动、规律的作息习惯、合理营养的膳食、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有助于我们摆脱和预防学习疲劳的产生,让我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文章通过对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以及学习疲劳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得知学习疲劳对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长期性、积累性的特点提醒我们,学习疲劳不像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烧吃点药就会立刻见效,如果我们对其不能予以重视和进行有效的预防,那么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这就告诫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药。参考文献:1章剑和:有效消除心理疲劳至关重要,地理教育,2010,(5)。2雪晴:应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