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33677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MA《团队领导力》培训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突如其来的Leader由于公司计划做一个中层系列的课程,为了更好的选择这次的供应商,我自然少不了到处去试下“菜”了。在8 月 16、17 两日,我参加了 AMA在广州举办的题为团队领导力的一个课程。以前也多少听过一些团队、 领导力之类的课程, 感觉都是务虚的居多,而且一些培训机构的朋友听说我要去试听这个课, 都说我去被人忽悠去了。 我呢,也是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去一趟,打算反正听起来感觉不好,那第二天就消失了。由于参训的多是一些企业的中高层,大部分人姗姗来迟, 结果本来 9 点开始的课程,延续到了 9 点半才开始,在这期间,讲师要求我们填了个团队发展阶段测评 ,边填边等。讲师简单的

2、介绍了一下他自己, 然后就从自己在做野外拓展的经验开始引入团队管理的问题了。 根据讲师的介绍, 我们整个为期两天的培训, 是以两个团队为红线来展开: 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团队,就是我们这些参训的学员;另一个就是一个虚拟的团队 06 年崔永元弄的一个纪录片我的长征里面的团队。而培训也就以我们组建现实团队开始了, 我们这一组 6 个人,有一个迟到,实到 5 个,除了我以外,剩下 4 个都是移动的中层,所以他们都不想做组长,最后弄了个抽签,而也天随人愿,刚好抽到我这个圈外人。 于是我这个经验最浅的人, 便突如其来的变成了这个团队的 Leader 了。做了就做了,反正大姑娘上轿,总要有那么一回,就算是提前

3、体验一下生活吧。我们这个课程,从目录上看是三部分, 其实严格意义上是 4 部分,不过由于按照金字塔结构和信息呈现的技巧, 做成一个引子, 三个主题,跟我平常备课的习惯也是一样的。当然, AMA这个课比我的课成熟多了, 里面设计了很多跟主题相关的体验活动, 这也是我要好好看齐的地方。 不过这个课程虽然是典型的 4 部曲,但是明显的感受到一点,头尾比较轻,中间非常重,其实这个课程的头尾都是非常重要的, 头是课程的导入的源头, 而尾是我们整个课程如何落地, 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 可惜的是头开得还好,中间呢也很充实, 就是尾结得有点仓促, 或许到了最后时刻,从学员到讲师都希望早点收工, 导致了这么

4、重要的一环, 被一带而过。这是整个两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败笔。讲师讲了一些团队定义、 团队领导重点、团队发模式这些内容后,便组织了第一个团体活动 Belbin 活动。这是一个由 9 个小活动组成的大活动。也是这个“头”开得好的关键所在。我在讲师那里拿到了整套东西之后, 便开始了这个队长任上的第一项工作工作分配了。由于整个队伍的成员都是老江湖了,加上也不了解大家在那些方面有特长, 分配是很难的, 于是我就让大家自己选任务了。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 这样子有好, 有不好,好的地方在于各展所长,不好的地方,剩下没有人选的任务,自然出现了“被选择”的局面了。第一天上午也就是在这个历时一个小时的活动中结

5、束了, 胜负不足论,留下的是很多的反思。 当一个团队领导人遇到一个新的团队,他应该做点什么呢?而这个反思刚好就可以让我们导入到这个课程的第一部分:如何从团队形成期过渡到风暴期?二、个人岂有完美,团队可臻至善在反思的上午的游戏之后,课程正式走进了依托团队发展两个维度 4 个阶段的 6 个助推器了。我个人感觉助推器这个词好像不是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最起码,我不能直接反应过来,感觉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感觉改成6 把钥匙、 6 把梯子、 6 根救命稻草之类好一点,呵呵。伴随着上午游戏的反思,我们看了第一段我的长征的片段。这段视频是由三段视频剪切而成, 分别表现了第一任队长林健在刚组建团队时的愉

6、悦与磨合期团队的冲突。 如果换了我来剪片的话,我应该不会这样剪。最起码我不会把这个视频剪到一起,可以分开,先看愉悦的,然后稍作讲解,再播出后面的,从而过渡到下一部分的内容。在这一部分讲师根据 AMA的模型,介绍了两个过渡的工具, 分别是赏识特质和明确任务。在赏识特质这个问题上, 讲师介绍了传统的西游团队, 进而给我们做了一个团队角色测试。 关于这个团队特质或者性格源头在荣格的性格理论, 后来延伸出了一个四型的人格模型, 现在在大陆搞这个最起劲的就是之前在非诚勿扰里面的那个乐嘉, 盗用了人家的知识,还说是自己原创,还弄个什么注册,现在到处以大师的面孔出现,个人感觉这个人跟那个神道李一是一丘之貉。

7、 当然,这也是目前中国培训行业、 心理行业、 宗教养生行业非常悲哀的一点,好好的一个行业被这些害群之马搞得浑浊不堪, 成为了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做了测试之后,我们看了一下结果,跟以往的也大同小异了。在这一块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 我说我明白自己的优点在那里, 也明白我的缺点在那里, 我到底是应该按照短板理论, 把那块短板拉起来呢?还是继续发挥我的优点, 找一个互补的人来弥补我的不足呢?问题提出之后, 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 最后总结下来的反馈就是,短板补到 60 分,实在不行的,就请个人过来弥补一下。这其实也就是那句话:个人岂有完美,团队可臻至善。在团队方面, 课程给我们的建议是各种角色尽量平均,

8、 如果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的情况, 我们考虑以轮岗的方式发展团队成员的第二、三性格,如果团队中成员的二、三性格不能补充的话,就要考虑如何去招人了。三、 60 分的共识第二天的上午我们再看了一段我的长征冲突期的视频,从而引出了这个上午的一个主题达成共识。在我以往的观念里面,共识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且由于我有心理学背景,我一直都觉得我的说服能力应该是不错的, 加上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同理心这个东西该有的还是有的。 但是在这个上午的角色演练中, 我发现其实我并不了解我的对手。 最后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共识是 60 分的通过,表明了我们都支持一个观点,并不代表对方对你观念的任何认同程度。

9、特别是在第二天下午的一个内部共识和外部共识的活动中, 我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团队内部和兄弟部门过来谈话的人, 最后确实认同了我的观点, 但原因并非我一直强调的原因。 这真的是见鬼般的求同存异了。我第一次感受到, 我处于一个管理者的岗位的时候, 我的说服是那么的脆弱,呵呵。四、菩提树下的反思到了最后部分, 团队的发展也到了高产期了, 这个时候组织能做的只剩下培育坦诚和组织反思了。 特别是反思, 这个时候团队的领导者要开始静下心来, 总结一下自身团队过去, 思考一下团队的未来。而整个两天的课程,到了这里基本也就结束了。而我呢,也静静的在这颗菩提树下反思自己的这两天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的表现,

10、也在反思整个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我的收获应该是分两个方面来说的, 在课程内容本身, 我在这几个助推器上来说, 应该是有所感悟的, 将来回头想想这两天的过程,或许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其次就是作为培训师的感悟, 这个课程确实比较成熟了, 他让我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感悟。我一直以为,无论是内容讲授,还是课程设计,我已经跟那些满大街跑的专业讲师相差不远了。 但是我听了这个课程之后,我发现,我的路还很远,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完美的课程应该是由一个团队来创作的,个人只是一个带个性的表达, 如果让演员既演又编的话,这个演员最后花的时间很多,而效果也不会很好。 而这个偏偏是目前我们这个培训行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机构都是在卖讲师,而不是卖课程,因为他们觉得课程因讲师而存在。而这次我在选课程的时候,很多时候在强调我要的是标准化的课程,但感觉好多培训机构的人都不明白我标准化课程是什么意思,还是一个劲的给我推荐那些满大街跑的讲师,呵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