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332515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时间0分钟 总分值:10分第一卷(共13分)一、根底知识积累与运用(13分)1、以下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蓦然() 讪笑(shn)菜畦(q) 叱咤风云(zh)、行辈(hg) 踱步(d)脑髓(su)锲而不舍(q)、培育(b )脚踝( hui ) 嫉妒() 不为人知(xn )D、可汗( hn ) 踌躇(ch) 污秽(h) 气冲斗牛( u)2、以下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斑澜 谰语 悼念炯乎不同、搏击 脉搏 毕竟锋芒必露C、教导 晦暗振奋 义奋填膺、魅力魁梧 气概 大方淋漓3、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

2、词语是()(分)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轨,是一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入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 ,力求德、智、体、美全面开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养、提高民族素养的目的。.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学会制造B.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学会制造C.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学会制造 学会审美D.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制造学会审美4、以下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分)音乐巨人贝多芬中作者通过一次会见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宏大造诣。B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作者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

3、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C.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纳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之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涛崎岖,引人入胜。D未选择的路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诗人本人对人生之路的考虑。5、以下句子朗读节拍划分不对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B安能辨我是雄雌.不闻爷娘唤女声。磨刀霍霍向猪羊6、关于以下这首诗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A. 首句是说荷花虽已落尽,但遮雨的伞盖更旺盛了,赞美了荷叶的坚韧斗志。B. 次句是说菊花虽已凋残,但枝径却仍然在严霜之中傲然挺立,赞美了菊的刚烈

4、。C. 此诗虽是即景,但诗人的个性、质量已随着对菊花的吟咏委婉而鲜明地表达了,因而,这即景、抒情、言志的诗篇。D最后两句是说一年到头,确实是秋天最好,由于现在,橙黄桔绿,菊残傲霜。第二卷(共47分)二、填空、简答题。(0分)、补全以下诗句。(7分)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假设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恶劣气候的诗句是: , 。我国的古诗词中描写黄河的诗句非常多,请写出课外学过的两句:_,_。8、综合性学习。(3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

5、明。请你依照本学期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的积累完成以下标题。(1)写出有关黄河的俗语或谚语一句。(1分)_(2)材料探究题:请依照下面材料提炼出一个围绕黄河的污染与治理的观点。(2分)_【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拟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拟多,水草丰茂,清亮秀丽。【材料二】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及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现在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40余种土著鱼,现在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骄傲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

6、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质量下降。【材料三】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913题。(1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咨询焉,曰:“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7、”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加点词。(2分)未尝( )识书具 指物作诗立就( )蒙辞( )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10、以下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 )(分)A 余闻之也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自为其名 自以为大有所益 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蒙辞以军中多务1、翻译以下句子。(4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_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 _12、请你用原文答复,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缘故和目的是什么(1分)_13、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遭到的启示。(2分)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8题。(10分)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略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留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美丽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安静。其中有郝叟( )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

9、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非常忧虑。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他穿上那套美丽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似告诉我,他们也后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激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效劳,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gn( )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

10、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4、在语段中的括号内填字或拼音。(2分)叟()gg( )15、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2分)(1)_()_ _16、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_7、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而“我”却“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分)_8、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_(三)阅读文章三十年的重量,完成9-24题。(16分)三十年的重量余秋雨(1)时至岁末,要我

11、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忽然壅塞在一起,因而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大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如此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宝贵的珍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3)放下,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4)我呆坐在书桌前

12、,脑海中出现了60年初欢乐而贫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老师中非常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教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仍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老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缘故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老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竞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老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些特别难的咨询题当场向我提咨询,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为难。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明白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咨询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技巧也不会。()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咨询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不断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方法。凭小孩们的直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