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331791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员学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员学习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安全概念 一、安全、本质安全与安全生产管理 1、安全,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性、恒久型安全目标。3、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人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

2、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1、安全生产: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2、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单位为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立法、组织和技术措施的总称。劳动保护的目的的是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劳动工作条件,消

3、除和预防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亡、职业病和急性职业中毒,保障劳动Tj以健康的劳动力参加社会生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保护的立法和监察。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生产行政管理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班加点审批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保用品发放制度及特殊保护制度;:二是属于生产技术管理的制度,如设备维修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劳动保护的管理与宣传。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由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安全技术。为了消除生产中引起伤亡事故的潜在因素,保证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在技术上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解决防止和消除突然事故对于职工安全

4、的威胁问题。 工业卫生。为了改善劳动条件,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员工健康,防止职业中毒和职业病,在生产中所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的总和。它主要解决威胁员工健康的问题,实现文明生产。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 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不包括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等方面内容。 3、职业安全卫生。以保障员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具体表现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以及为推行制度而采取的措施。常用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有: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与处理制度

5、、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三同时”制度。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通过了OHSAS 18000认证,建立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中改善工作条件,控制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其具体工作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说、做、记、查、改、验。说:阐述组织的方针;做:按照方针的要求去具体实施;记:将实施的具体情况记录在案;查:检查实施的情况和对实施情况所做的记录改: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验:对整改的情况及时进行追踪、验证。三、 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1、事故:指造成人员伤害、死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等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有生产事故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

6、之分。 生产事故是指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导致原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等。 2、事故隐患: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

7、故有重要的意义。 事故隐患分类: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3、危险:指某一系统、产品、或设备或操作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种潜在的状态,其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状态。危险的特征在于其危险可能性的大小与安全条件和概率有关。危险概率则是指危险发生(转变)事故的可能性即频度或单位时间危险发生的次数。危险的严重度或伤害、损失或危害的程度则是指每次危险发生导致的伤害程度或损失大小。 4、危险源:

8、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5、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9、包括场所和设施)。由此,可以将重大危险源分为两种,即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控制重大危险源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限制到最低程度,或者说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 第二节 安全生产方针与原则一、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没仃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

10、据。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超前防范,才能有效减少事故损失,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不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二、安全管理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搞技术必须搞安全的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具体表现为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好安全,分管的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搞技术必须搞安全的原则主要体现

11、为任何从事工艺和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自己的业务和技术工作中考虑和解决好相应的安全技术问题。 2、“三同时”原则。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3、“五同时”原则。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规划和实施自身生产经营发展、进行机构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相应地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 5、安全否决权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

12、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6、事故查处的“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责任人未追究”四不放过。第三节 正确处理五种关系与六个坚持 为有效的将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好,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坚持六项基本管理原则。 一、正确处理安全的五种关系1、安全与危险并存2、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3、安全与质量的包涵4、安全与速度互保5、安全与效益的兼顾二、坚持安全六项基本原则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

13、性 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没有明确目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盲目行为。盲目的安全管理,充其量只能算作花架子,劳民伤财,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意义上,盲目的安全管理,只能纵容威胁人的安全与健康的状态,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或转化。 3、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进行安全管理不是处理事故,而是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

14、对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的、坚决的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4、坚持“四全”动态管理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

15、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看作是动态的安全管理的重点。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从事故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应该当作安全管理重点,而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因为约束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6、在管理中发展、提高 第四节 正确认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法规体系 安全生产法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用来调整同劳动者或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安全保障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通常所一说的安全生产法规是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规程、条例、规范的总称。 按法律地位及效力同等原则、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门类: 1、宪法。宪法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级,“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 2、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安全生产法是综合规范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它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