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3304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选择1 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2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3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 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点)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

2、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7 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8 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9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10 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11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13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4 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

3、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15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答题1 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 经济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

4、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体现的自身特点(记住)1) 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2) 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记住)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导人类的活动进行

5、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所以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2)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3) 它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4 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了解)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6、: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5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P14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

7、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最终实现,引导再生产的进行。6 为什么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了解)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运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8、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现代生产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

9、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第二章 2 商品和货币 重点的重点选择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2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3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形成价值的实体。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

10、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6 构成财富的内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在性质上的不同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7 商品价值通过与其它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交换价值交换的东西用货币表现叫价格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8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9 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10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1、,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种商品表现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1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发生质的变化的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12 等价形式的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13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

12、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14 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15 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16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7 贮藏手段:指的是金属货币,它具有蓄水池的作用。18 支付手段:货币的清偿债务的作用。支付手段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19 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购买手段购买

13、外国产品,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20 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21 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答题1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记住)1) 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2)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在:

14、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2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1)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 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二实现。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记住)1)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

15、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主要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记住)1) 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它的生产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2)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5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记住)1)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两类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