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32849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学号XXXXX指导教师XX教授完成时间20XX年X月解读戴望舒译诗与创作的互补性XXX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XXXXXXXX指导教师:XX教授 摘要:戴望舒以现代派新诗创作闻名后世,诗人与译者的双重身份使他既把作诗的经 验运用于译诗,又从译诗工作中得到启发。从戴望舒接触、翻译的西方诗歌与创作的诗 歌之比较出发,探索二者的互补性,总结出戴望舒诗歌语言从译诗中取精又注入古韵、 借鉴象征派意象却含东方气质、传承浪漫主义情感又表现爱

2、国热情这三方面的特点。关键词:戴望舒;译诗;创作;互补性戴望舒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领军人物,他曾主编的现代新诗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载体。戴望舒先生一生创作九十余首诗歌,“分别 收集在我底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7年)灾难的岁 月(1948年)四部诗集里。” 1翻译诗歌二百余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他的创作受到叶圣陶先生的盛赞:“为新诗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先生开 启了继郭沫若、李金发之后新诗的又一场创作高潮,克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绝对 自由与欧化语法,摒弃了李金发观念奇特,意象跳跃的主张,反对直接抒情,创造了具 有

3、散文美的自由诗体,抒发了情绪的抑扬顿挫,咏叹出浊世的哀音,表达出内心的抗争, 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惆怅。戴诗具有中西诗艺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这与他并行而 进的个人创作、西方诗歌的翻译工作是分不开的,诗人与译者的双重身份,使他既把自 己作诗的经验运用于译诗,又从译诗的工作中得到启发,其译诗和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下面我们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三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之间的 互补关系。一、语言从译诗中取精又注入古韵戴诗早期译诗注重诗歌的韵律之美,韵脚整齐,声调和谐,又汲取了古韵之所长, 在其创作中也体现着音韵美这一特点,而其译诗相比于原作虽略失两分忠实,却多了一 份民族性、一种时代

4、感。陈丙莹评述他“以现代文学语言曲尽西方诗歌”。中西诗歌 “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各有其显著特点”,戴先生自己后期也觉得译诗最重要的并不 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他更强调译诗的“忠实”,翻译好的作品也是为了保存其价值, 目的是在任何地域、任何时间使读者体味其真正内涵,传神的表现出原诗之味、之境、 之性。早期戴望舒喜爱威尔伦、波德莱尔等人诗歌语言的音律之美,在译威尔伦的泪珠 飘落萦心曲时,戴先生基本采用“ aabb”句式,较为整齐,如“霏霏窗外雨/滴滴淋 街语” 5一句与雨巷有些相似的意境,运用拟人与通感的手法,将凄梦之声借雨珠 之音表现出来。“似为忧我心/低吟凄楚声”又将雨珠比作泪珠,充满“感时花溅泪

5、”的 寄情,音与色的交契使语句在唇间回旋流动。戴望舒翻译魏尔伦的诗作瓦上长天在 译诗的语言方面是一篇翻译作品的典范。“长天”“高树”“鸣铃” “小鸟”“上界”“低城” 种种意象在句中纷纷映现,像摇曳的风铃,叮铃叮铃,诗中有画,画中有声,使人不禁 联想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风韵,蓝天碧瓦,高树常青,天空辽阔, 人间温暖,然而如此景致诗人却觉得身世飘摇,心中蓦然升起不尽苦楚与寂寥。“柔复 清” “幽复清” “温复淳”大有乐府诗的余韵,“摇娉婷” “啼怨声” “泪飘零”也效仿宋 词柔美凄切之境。不仅充满了中国诗的空间意境,而且融合了西方音乐性,在原文中 出现了 “toit ”“voi

6、 t”“la”“voila ”等韵脚,每当朗读至此,元音韵尾不自觉地拉长, 音色饱满,在译文中也出现了韵脚“清”“婷”“铃”押“ing”韵,吟诵罢,舌尖微抬, 嘴角上扬,余味直至耳后,“树” “淳” “春”押“u”韵,余音醇厚,口齿微张,使诵 读也成为一种音乐上的享受。周宁在外国名诗鉴赏辞典中评价道:虽然国内有很多 人曾译过魏尔伦的诗,有的在空间意义上的意境译得很高明,但戴望舒所译的这首瓦 上长天最富音乐性的神韵。原诗的尾韵交叉,饱满的“oit” “a”,低沉哑韵“e”更 替出现,犹如诗人的心潮起伏。标题“la”被译为“长”却不算是对原作的忠实,且原 诗具有阴阳性,这是汉语不可强求的。但戴望舒

7、的译诗四字句与八字句交替出现,似诗 经之味,汲取了中国古韵之长,也算是弥补了不够忠实这一遗憾。在自己的创作中,戴望舒接受了译诗时重视语言音律和谐的原则,创作了许多好作 品。雨巷最让人玩味的是语言中的音乐美,全诗七节,每节六行,长短不拘,错落 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二音步与三音步交替运用轻重读相间”,韵脚基本上 隔行出现,句尾的“长” “徨” “巷” “娘” “芳” “怅” “光” “茫” “香”都押“ang”韵,“伞” “怨” “般” “远” “散”押“an”韵,“自” “一” “彳” “凄” “寂” “迷”押“ i” 韵,同一尾音被回环往复地吟诵,语言多处使用双声叠韵,如“彷徨”“一样”“

8、悠长” 等。句末双唇微张,回荡在声腔中的情绪亦使读者也吟出了凄婉缠绵的旋律。戴先生曾 翻译诗人威尔伦的秋同样具有含蓄、亲切特征又富有音乐美。“ l”“n”“o”音的 反复吟唱,不禁引起聆听者联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索气氛。然而戴先生的雨 巷多了一份民族性,一种时代感。戴先生很希望能邂逅到一位似丁香一般怀揣幽怨的 姑娘,这一句使读者似曾相识,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中写下“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叹息;杜甫也在江头五咏中曾写下“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的怜惜李璟在浣溪沙中已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哀婉。“摊 破浣溪沙不仅和雨巷情调相似,而且用词也暗合。诗人们将自身愁情

9、与雨中丁 香联系起来,但雨巷中的怅惘孤苦已异于山花子中闺阁情妇的哀怨思绪,戴诗中丁 香似的姑娘深化了古典诗词的意境,经过反复渲染,亦成为一种心绪的象征。这位姑娘 当然是一个虚幻的形象,她如丁香一般的美好,亦如丁香一般的哀愁,象征着诗人对个 人理想的追求与憧憬,诗人愁闷的心绪因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姑娘的形象寄予诗人的 理想,孤独游子形象是诗人自己,他反复低吟、呢喃咏叹,他的追求命定是一场徒劳, 失望与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基调相互交织,狭窄阴沉的小巷,潮湿的青石砖,徘徊 的游子,丁香的芬芳在舒缓深沉地回环往复,语气被停顿或画面被切断,却在读罢给人 一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江南婉转。可见,戴望舒先生从所

10、翻译的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养料,同时注入 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代诗味,译诗与创作的语言具有互补性。二、借鉴象征派意象却含东方气质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离不开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是“中国古典传统与法国象征主 义的宁馨儿”。他的作品以客观事物象征主观情感,即用意象的表述代替了直接 的抒情,为赤裸的感情穿上了朦胧的衣裳。“瓦莱里强调应该给诗穿衣服,这衣服就是 意象。”古典诗强调“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10戴望舒先生认为,写诗“不是隐藏自 己也不是表现自己” 11,而是在“自我”与“隐藏的自我”之间,暗示出一种吞吞吐吐 的东西。由于翻译与诗歌的相互渗透,戴诗把传统诗歌的朦胧

11、意象与现代象征手法不着 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自己身处失落境地却不甘放弃、又无力追回的无奈与哀愁。 戴望舒的诗歌借鉴了西方象征派的意象特征,又赋予它们一种独有的东方气质。戴望舒的译诗和诗歌创作都出现过对诗人自身的象征,其中一类主体是游子浪人, 表现出主体在现实中的挣扎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求。戴望舒的译诗中多次出现过游子的意 象或主体,它们所表达的主题大都乐观甚至激进,如波德莱尔的信天翁中以坚强的 鸟儿自喻。鸟儿是轮船在前进道路上无挂碍的旅伴,“在苦涩的漩涡上航行”“出入风波 间又笑傲弓弩手” 1刃它们在世间自由地飞翔,骄傲的灵魂对世人宣告它们苦楚而洒脱 不羁的信念。戴望舒借鉴了这一类意象执着独立

12、的性格又增添一份灰暗含蓄。例如夜 行者中,诗人将主人公的脚步声描述为沉着的跫音。他走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 拥有夜一样静的步子。使读者不禁联想起顾城的一代人中个人对理想的上下求索: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子形象是诗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 那个黑暗混乱时代的状态,黑色的意象凝重而神秘,暗示诗人的独立意志沉着地、孤寂 地走在路上。另一种主体是女郎弃妇,戴诗的女郎温婉惆怅,译诗中许多女郎奔放可爱。雨巷 与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过路女子两首诗的描写对象皆是一位女路人,这是两首诗最鲜 明的意象,而她们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戴诗的女主角温婉动人,愁怨郁结,拥有着丁 香一般的芬芳,缭绕着花

13、香一般的忧愁;而波诗的女主角热辣迷人,使诗人一见钟情, 女主人公的目光能使诗人沉寂的灵魂突然复活。其次,两首诗皆用通感来表现诗人心中 隐隐的忧愁,波诗的女主角怀着庄重苦楚的哀愁,她的双手,她的美腿,她的长颈仿佛 都缭绕着愁雾,戴诗中的女主角的目光如叹息一般,如雾如烟,随着细雨的冲刷,慢慢 消失不见了。再之,两首诗都记叙了在小巷中的一次偶然邂逅,极富浪漫气息,表现出 刹那间情绪的起伏与主人公的难忘形象。但是,两首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波诗中的女 子拥有灵动的手、轻盈的身姿、闪电般的目光,极具西方女性身上的魅力,使诗人为之 销魂,诗末,女孑然走远,诗人发出无限的慨叹;戴诗中的女子冷漠凄清,忧愁彷徨,

14、 似是出现过,似是从未出现,诗人为之期待也为之落寞。这两位女子,一动一静,相去 甚远。诗人的描写对象也是一实一虚,风格迥然不同。戴诗中出现过许多弃妇形象,而 译诗中很难发现这类主体。如百合子中的女子用她那盈盈的眼睛茫然地望着远处, 似是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又似目送情郎的远去,逼真的画面使读者感到蕴藉无限。诗人 借女子之眼、女子之情表达出自己内心细腻的怅惘,深沉的叹息。诗人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搜集往昔陈旧的气味,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件, 凸显了诗人作诗“忠实”的主旨。译诗膳厅中“光泽的衣橱”“木制的挂钟” “老旧 的碗橱”它们记录着时间流转的声音;我底记忆中,“烟卷”“笔杆”“粉盒”“木莓”

15、“酒瓶”“花片”它们是戴望舒平日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也是最常见的,故而当 诗人回忆起往事时,它们便是最亲密的伙伴,最常用的意象。在这一点,戴诗借鉴了耶 麦的“忠实”手法又赋予这些物件以灵魂,将它们视为自己“最好的友人”,忠诚地伴 随他思考或哭泣。我底记忆是戴望舒诗歌转型的标志,也是现代派诗歌的起点,反 映着个人梦境与记忆的交错,细碎的情感体验反映出他对过去的眷恋,一只受伤的灵魂 在苦吟在歌唱,那些生动亲切的描写客体既是过去的零星记忆也是现在的亲密友人,此 时,诗人在似水年华一去不复的同时也有对现在时光的理性思考与淡淡忧思。传统意象与现代象征手法的结合,表现出两者的完美互补,西方意象与东方气

16、质的 搭配也体现了诗人非凡的再创造能力。三、传承浪漫主义情感又表达爱国主义热情诗人早期受到象征派影响,注重表达朦胧飘忽的情感,流露出抑郁的调子,但相较 象征派奔放热烈的抒情表达,戴诗的情感更加含蓄内敛。中期,诗人接触果尔蒙的诗后, 更注重诗歌平和情绪的表达。诗人后期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开 始偏爱译一些抗战谣曲,表达了对祖国破损山河的痛惜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后期以 “译西班牙的反法西斯诗人为主” 13,相比之前情感上偏重表现含蓄情感、暗示内心感 觉的戴望舒,他更加成熟了。早期戴望舒与象征派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求同存异。朱光潜说:“西诗以直率胜,中 诗以委婉胜。” 14 它们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抒情手法,如波德莱尔在烦闷一诗中将烦 恼比作金字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