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32559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在解决 “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 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 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 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 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 益。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2、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 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 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 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 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 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 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 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 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 济发展成果。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

3、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 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 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 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 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 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 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 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 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 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 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 政府共同提供。2、确立增加农村公

4、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 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 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 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 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 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 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 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

5、供,或按经 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 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 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 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 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 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 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 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 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 给格局的形成。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

6、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 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 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 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 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 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 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 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 生产向社会化大生

7、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 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 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 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 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 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 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 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

8、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 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 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 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 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 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 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

9、 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 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 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 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 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 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 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 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10、 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 结合起来。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 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 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 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 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

11、机械、农药等的外 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 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 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 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 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 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 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 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 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 护耕地资源。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

12、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 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 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 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 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 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 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 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 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 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

13、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 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 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 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 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 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 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 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 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 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 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 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 供信贷服务。2009年4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