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32332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溢生命光辉史建筑(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溢生命光辉语文教育与师生心灵成长本刊记者 陶继新 “齐鲁名师” 史建筑【编者按】史建筑老师与陶继新先生交往时间不长,可是,他却给陶先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陶先生钦佩他渊博的学识,更敬仰他高尚的人格。史建筑与他的学生在教与学中,建立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魂魄相系的生命联系。所以说,他的语文教育,流溢着生命的光辉。为此,近期通过QQ,陶先生与史老师进行了几次心灵相契的对话。今将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含英咀华 濡染经典【史建筑】语文课最好上,常常以为一望而知;语文课最难上,其实是一无所知。【陶继新】一望而知是假“知”,一无所知是“不知”,但是,二者的“不知”不一样,前者有浮光

2、掠影之嫌,后者有不学无术之谦。只有抵达真知的境界,方能透视语文的内涵。【史建筑】所以,语文课上,非细读无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魅力。记得我给学生补充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狄仁杰的材料,记述狄仁杰人生的最后情景,文中写道:“辛未,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短短几个字,侧写出狄公的旷世之才干、耿耿之忠心。像这样的文字非细读不能真正“走进去”。当我与学生反复品味时,整个教室寂然无声,我喜欢这样的氛围。【陶继新】创设氛围,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创设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需要思想与内涵,非对狄仁杰怀有敬畏、仰视与悲悼之情,便无法透视其中深厚的内涵。太后泣曰:“朝堂空矣。”是一个语言细节描写,令人感泣。但

3、是,这需要老师入情入景地引领,不然,学生就进入不到彼时彼地的状态之中。【史建筑】昨天的语文课上,学习史记选读中的孙膑,在“各抒己见”环节,张浩同学慷慨陈词:“我们读史记其实是在读司马迁,孙膑与司马迁更是在精神上有契合之处。一个遭受膑刑,一个被处宫刑。但孙膑终于雪耻,重振雄风。司马迁以失性的身体呼唤了大地刚健的雄风,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巨人,没有被宫刑消磨斗志,在这个意义上,孙膑即是司马迁。”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陶继新】张浩同学是真的读懂了孙膑与司马迁。是的,如果两人没有精神上的契合点,就不会有这么感人的作品。孙膑用智慧与武力雪耻,司马迁则用文化与笔墨为历史树碑。所用手

4、段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您在这个时候几乎流泪,是为学生能够入乎其内的理解文本而感动;同时,也有您在学生的触动下,对这篇文章的心灵触摸。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但能将文本理解透彻,还必须有大悲大悯的心怀,以及与书中的历史人物共振的心灵“基因”。【史建筑】再如莫泊桑的项链,开篇独句成段“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也”字,貌似可无,实则精当。主人公拥有美丽的资本,却无缘心仪的生活。我记得,当时与同学们思维交锋了半节课,半节课就讨论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词,但我和孩子们都大呼“痛快”,细读的魅力让我们在经典中流连忘返。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陶继新】项链揭示的主题是发人深省的,而您与学生在开篇的这个“也”

5、字上细读,是一般老师所没有做到的。这首先需要您的细读,是您在细读中发现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相当重要的副词的魄力。人人都想拥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入乎其内,没有一定的功力,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发现。当然,引领学生细读就无从谈起了。【史建筑】对于母语,越是细读,越产生敬畏之情,神圣感油然而生。在母语细读活动中,我与学生常做的就是编写学本,精当选点,勾画批注,思想和情感像细雨随时滴落。这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与深化,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陶继新】我粗略地看完了您的学生做的史记选文的学本,感觉在选“点”上是下了工夫的,因为这些“点”,都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的批

6、注相当精彩,有些一般语文教师也写不出来,足见您的学生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您长期的文化熏染产生了作用,他们已经形成了选点和批注的习惯,由此进入到了近乎从容的境地。【史建筑】“无限风光在险峰”,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却转身走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而学本评点式的阅读形式,已远远超

7、出了常规的文言文教学,开始关注读者心灵与文本精神的链接,引导学生领略经典美文中的“胜景”。【陶继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链接,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在选点与批注中,已经有了与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心灵互动的精神生成。这个生成,有老师的引领,更有学生的自觉追索。我想,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这种生成不一定理想,而是在您一步步启发诱导下,才逐渐寻到自我追索之路的。而且他们从开始的未必特别感兴趣,已经发展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史建筑】在信息芜杂的时代,我提倡学生读经典,读“每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作品”,就像先生您不遗余力地推行读经典阅读一样。【陶继新】是啊。研讨经典,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聆听未曾谋面的大师教

8、诲。这就是取法乎上。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报刊、图书、网络等文化知识信息载体林林总总、斑斓多彩,自然也就有了上下之别、优劣之分。但往往因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会取舍或不知取舍便随意取来,结果就出现了“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的阅读现象。如果阅读的是三流“下”品,我想,不仅不会提高,而且还会对一个人既有的文化系统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我觉得应该学会取舍,有“舍”方有“得”嘛。我们舍弃的是那些低层次的文化,取来的是思想与语言俱佳的作品。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向大师索取智慧与思想,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便会渐渐向大师靠近,在自己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智

9、慧。【史建筑】要想向学生输送“真善美”的给养,教师的“前期工作”也是挺辛苦的,需要尽量多地占有素材,然后甄别筛选,甚至要“亲密接触”那些“假恶丑”的东西,最后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才是人生的营养大餐。上周我浏览了十几本有品位的书刊,才选定余秋雨纪念谢晋导演的一篇散文门孔。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读给学生听,读者戚戚,听者寂寂,课堂中弥漫着“人性的光辉”。【陶继新】选文需要品位,也需要责任。两者的合一,才有了您的这种优中选优的行为。要想在“亲密接触”“假恶丑”东西的时候,既能辨其真伪,又不为其所腐蚀,这就需要一个很高的思想文化境界,您具备了这种境界。可是,有的老师却在接触“假恶丑”的时候,将原有的“真善美”

10、也淡失了。所以,老师特别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不然,休说选不出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来,自己也会迷失方向的。【史建筑】是的,可能所有人的心中都有善念和恶念,教师的职责就是唤醒“真善美”,遏抑“假恶丑”。【陶继新】在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自然也就有了您的学生的精彩表现和健康的生命气息。静以修身 丰盈生命【史建筑】我常常为学生的出色表现而沾沾自喜,毕竟我为一个个生命的拔节做了点事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老师的最大快乐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继新】其实,学生更崇拜您。这种相互“崇拜”,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场。学习不会成为负担,而会变为一种有似追逐偶像式的自我趋动。教育走到最后,就是做人的问题

11、。看看孔子的教育,核心是教学生修身做人。前一段时间,我给联合日报撰写了读,学做人的系列文章,其中就有一篇做人重于学文。学生学习上出现问题,很多可以追溯到做人的层面。兴趣重要吗?重要。但是,如果只有兴趣,而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兴趣还会淡失。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不是兴趣使然,则是责任使他做出了这一决定。学生一遇到难题,往往心急起来,可是,如果他们懂得了这种急不起任何作用,从容的心态才对学习、对人生大有益处之后,他们就会心平气和地努力研究下去。另外,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也都与做人有关。【史建筑】陶老师所言极是,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位优秀的教师具体执教哪门学科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科,温润生命,

12、提升境界。最高的教育是融入了道德、担当、良心和责任的教育。【陶继新】社会的浮躁,也蔓延到了学校,老师浮躁,学生自然也就浮躁起来。为什么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淡定从容,那是教育与修养的结晶。您说得对,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只是学好了学科知识,还要通过这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感悟学习的无限乐趣,特别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史建筑】引导学生“做人”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关注自身生命的成长。前几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听说,美洲的土著民族当年狩猎时,每行进一天就驻扎一段时间,他们说,我们的身体走得太快了,得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照理想象一下,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得有多少没有灵魂的肉体在狂

13、奔,他们一直坚信赶路要紧,而灵魂却被远远地落在后面。”【陶继新】您的这段话很有哲理。是的,现在很多人只顾赶路,甚至不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去,而只是忙忙碌碌地走着。有的时候我在思考,这些忙碌且“快乐”的人,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人们需要一个精神小屋为灵魂安家,而老师尤其需要。如果老师在灵魂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引领学生走向歧途。您对人生、对教育理解得相当深刻,您也绝对不是一下子就悟出这些的。谈谈您的从教历程吧。【史建筑】回顾自己20年的从教历程,我激昂过,也落寞过,如今,更多的情形下,是平静。我将其大致概括为“成长三部曲”:从教伊始,年轻气盛,一心要做德能俱佳的优秀教师;前些年,忽然得了一系列“

14、称号”,山河为之变色,地球引力为之变小,大有非“名师”乃至“教育家”不做之气魄;近来,常在“高堂明镜”前端详自己,只是茫茫人海中最寻常不过的一滴,做教师已属不易,做合格教师似乎更难,那就力争做一名合格教师吧。【陶继新】您走的“三部曲”,都有必要和意义,特别是第三步。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名师”只走了前两步,而且为之志得意满或得意忘形,甚至连自己究竟有多大能力也不知道了。这种名师之“死”的深层原因,就是失掉了自己的灵魂,就是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安家。您的超越就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拷问,特别是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家。【史建筑】先生过奖了。您所说的“属于自己”,内蕴丰厚。我常想,人对于浩渺

15、宇宙来说,微不足道;但人对于其本身来说,就是一切。问题是许多人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别人,“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稻粱,为名利,忙碌一生,终无所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定力”和“心静”是极其重要的。【陶继新】是的,“心静”特别重要。有人问我,你都是在什么地方写的这么多的文章?我说,有的时候是在家里,有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有的时候则在火车、轮船、飞机上等。于是又问,那样的环境那么乱能写吗?我说,我并没有感到乱,因为我的心是静的,一旦进入写作境界,所有外界的纷乱都离我而去,我只有我,只有我手敲电脑键盘时的心驰神往。【史建筑】陶先生的“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丰盈的生命状态。【陶继新】有些人在为名利

16、奔波的时候,特别是在他看来取得了一些名利的时候,大多沾沾自喜。其实,他并没有考虑这种名利只是一时的,甚至是没有什么大价值的。有哪些人在退休之后还是心灵充盈?有哪些人在奄奄一息时还能会心地微笑?少之又少。可是,我们却应当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每一个人都应当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都应当为这个意义而幸福且诗意地终生行走着。【史建筑】“微笑”、“诗意”、“幸福”,这些生命的关键词太好了。开掘资源 引领探究【史建筑】我想再聊聊我们班的“课题探究”。我们的“课题探究”分四种形式:个人课题、合作课题、“领养式”课题和“集中式”课题。其中“领养式”课题可能令人费解一些,它是在教学中随时生成的,有余力的同学随时“领养”,加以研究。【陶继新】为了不让读者费解,请您对“领养式”课题解释一下好吗?【史建筑】譬如,在“人,为何而生”的主题交流中,我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