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名将陈镜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322225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举重名将陈镜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举重名将陈镜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举重名将陈镜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举重名将陈镜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举重名将陈镜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举重名将陈镜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重名将陈镜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举重名将陈镜开陈镜开(19352010),男,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东莞市石龙,籍贯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毕业。 曾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79.31996.9),原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73.91996.1),广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广东省举重协会主席。 2010年12月6日,陈镜开先生坚持看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后,不幸在广州离世。1 陈镜开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纵观其运动

2、生涯,陈镜开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先后九破世界举重纪录;他是中国首批运动健将,荣立过特等功,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陈镜开受到毛泽东主席六次接见,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也曾多次接见。 虽然没赶上参加奥运会,但为了表彰陈镜开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更难能可贵的,得益于他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拿了举重冠军,都破了世界纪录。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流传四海的佳话。 陈镜开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1956

3、年6月7日在上海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上海市联队与苏联举重队友谊赛,以133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级挺举世界纪录,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体育运动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56年11月11日在广州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穗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3.5公斤和135公斤,连续两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6年11月29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沪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5.5公斤,第四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7年8月6日在苏联莫斯科参加第3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39.5公斤,第五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德国莱比锡

4、参加社会主义国际第一届友军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40.5公斤,第六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9年3月14日在苏联参加莫斯科杯国际举重锦标赛,以次轻级挺举148公斤,第七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1年5月7日在太原参加全国举重分区赛,以次轻级挺举148.5公斤,第八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3年4月20日在北京参加优秀运动员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公斤,第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4年5月18日在上海参加全国举重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5公斤,第十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陈镜开是中国首批获得运动健将称号,5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

5、,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为表彰陈镜开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举重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此外,还荣获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国际健美联合会授予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被选为世界举重名人馆成员。获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运动员,新中国体坛45英杰和“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周恩来、贺龙接见陈镜开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

6、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在两个级别上连续九次

7、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56年获中国首批“运动健将”称号。 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59年、1964年、1975、1979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 1980年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 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1997年陈镜开入选国际举联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2009年9月6日晚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8、新中国体育人物活动颁奖晚会上,新中国60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人物揭晓,陈镜开等60位体坛名人获选。 编辑本段开国第一举“零”的突破 陈镜开在比赛中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挺举起133公斤,打破了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这以后,陈镜开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授予陈镜开银质奖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之前,中国体育一直陷于寻求“零”的突破的苦闷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虽历经坎坷获得邀请,却只赶上了奥

9、运会的尾巴,成绩不如意在预料之中,中国更多把它当成一个外交场所,以求在政治上有所收获。 寻求突破的心情之迫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迫切来源于两个证明自己的渴望:一是比过去做得更好,向旧制度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二是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做得更好,以证明相对于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这种渴望首先表现为一个精挑细选的过程。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想在体育项目上百花齐放不太现实。加之有些项目比如大球类,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追赶非一日之功,于是,突破的重点就放在那些与国际差距较小的项目上,举重就是其中之一。 “举重可分为很多级别,在大级别上,我们因为先天的劣势,与国际上差距很大,但在小级别上,这

10、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大到望尘莫及的地步。”中国第一批举重队员赵庆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国际组织里,代表中国的是中国台湾,新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经常被剥夺,“人家根本不跟我们比,”赵庆奎说。比赛不多又要出成绩,怎么办?不需要比赛就能出成绩的举重,于是进入体育官员的视野。 “我只要举起来这个重量,就说明我有这个能力,这种方式直观而有效。”赵庆奎说。 1955年3月,中国第一次举重测试赛在北京开锣。8位选手最终胜出,成为中国第一支举重集训队的队员。“每位入选的都是所在级别的一、二名,”当时以最轻量级别第一名成绩入选的薛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陈镜开。 陈镜开的入选一

11、开始就得到众多伯乐们的保驾护航。这个1935年生于东莞石龙镇的小个子,自幼喜欢玩一种“拱石担”的游戏。 这种游戏在当时的香港颇为流行,由两块红石凿成的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支柴棍,很像举重杠铃。与香港毗邻的东莞也有很多人玩,陈镜开玩这个很有天分。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祖籍香港的谭文彪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运动会八一运动会隆重举行,该运动会由军队主办,很多在运动会上崭露头角的运动员被留在军队,各个军区还在所辖区域内搜罗新的苗子,为下一届运动会储备人才。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

12、,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当时,全国的形势是老百姓的购买欲望全面释放,商品的增长根本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全国已于1953年和1954年对很多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李启龙认为陈镜开是个可造之材,虽有足踝内翻的美中不足,还是将他招入麾下。 在195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举重测试赛中,只经过了短期训练的陈镜开没能给大家带来惊喜,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所有选手中仅排名第七这成绩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总共只有八个名额的举重集训队。 但此时已经调入国家集训队任教练的李启龙认定

13、了这块可塑之材,竭力举荐陈镜开并最终如愿陈镜开后来跟队友一再谈起李启龙对自己的帮助。现在看来,中国第一个体育上的突破正是源于这种难得的前瞻性。 国内训练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据赵庆奎透露,当时偌大的北京,仅有两处可以训练的地方,一是解放军队的训练馆,不过是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改就的;还有是北京体育学院东门右首的篮球场,击剑、拳击、摔跤都在那练,“杠铃一砸下来,地上一个大坑”。 “最要命的是,没有教练指导”。这不仅导致损伤常有发生,成绩也几乎停滞不前。 而定于当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已经迫在眉睫,第二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也已经时日不远,去苏联学习在当时的背景下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只许成功

14、,不许失败”苏联在当时代表了世界举重的最高水平。中国举重集训队被安排在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看台底下进行训练,与举重队同赴苏联学习的,还有中国体操队。 去苏联之前,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敲打”这些队员,他说“你们一个人的花费,相当于在国内培养30个大学生。”赵庆奎理解这话的含义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成功的具体标准体现在后面这句话上:“你们回来,先要把国民党留下的纪录给我破了。” 为了这样的目标,队员们豁出去了。 “不怕流汗,不怕流血”成为所有队员的一句口头禅,“轻伤不下火线”成为滋润每一个队员的精神食粮。“伤了根本没有人去看,带伤训练是司空见惯的事。”赵庆奎说。 这种精神在

15、这些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基本上每个人都伤痕累累。赵庆奎现在腿部膝盖以下伸不直,薛德明现在腰不好,陈镜开则是一、四节腰椎各有一处骨裂,二、三节腰椎各有两处骨裂。 “现在想起来,当时太单纯了。”赵庆奎说。这种单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的耳濡目染,二是在国外所受的刺激。 “我们的领导、领队,很多是打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都是新中国的功臣。” 赵庆奎坦承当时的想法,“按说他们应该享受更好的条件,但事实上他们跟我们一样,住的也是国家队的小平房,跟工人一样,也没有几个钱。” 这种不搞特殊化的领导作风对队员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革命功臣都是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跟国家要这个要那个?”赵庆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就是这些朴素的情感支撑着他们。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遭受的冷遇也一次次敲打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出去比赛,外国人用一种很奇怪的眼光看你,问从哪儿来的,说CHINA,CHINA?噢,就是那个留长辫子的地方,当时的屈辱感非常强烈。” 高涨的情绪并没有对训练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相反。“刚开始长进并不大,”赵庆奎说,“这儿撞一下,那儿撞一下,弄得浑身是伤,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得出的结论是,“人不是铁,饭也不是钢。” “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