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318115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闹囲舸Hm囲魅莖曲JIrwffl磁M(Mb)氷淫n 址吨囲萌w菇町wffi、回 swiai?HS53o、FTMffiSS、s, 、issss韦。m、MMBSBSMlssiswffi、8 s4ff、fim_m5bzx、iJEMbsfl刪甘w脸。)a弃菇滸甘SMlwwsa (aG )H-*料洒冲/ sslis SM1M 24 ls 凹壬冲菇危重病过渡病房。第八条 重症医学科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有条件的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 及相关设备,保证24小时提供中药饮片剂,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紧急煎药室。第九条 重症医学科应在卫生部颁布的重症医学科

2、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 重症医学科设施设备配置,应在卫生部颁布的重症医学科建 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 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 1)要求。设置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药房应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危重病抢救治疗的中药注射液。第十一条 重症医学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 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

3、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第十三条 重症医学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医生应接受过中医重症医学科专业系统训练,掌握重症医学、中医危重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室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 诊疗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300 首,重点掌握100 首(见附件2)。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 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危重病形

4、成较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 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危 重病救治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 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症、危重病的 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出最 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 培训后,在重症医学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 断标准、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 抢救技术、中医重症医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5、见 附件 3)。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 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 新方法、中医重症学科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 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科研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解决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 方法,开展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掌握中医重症医 学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最新进展.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重症医学科工作的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 2 年以上)的临床类 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

6、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 任应具备从事重症医学专业 5 年以上工作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应具备从事重症医学专业工作5年以上经 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第十七条 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 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重症医学科专业临床工作10 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 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诊疗特色诊疗技术、方法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 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

7、事中医重症医学科工作5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进修班、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中医外科疾病防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 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 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应熟悉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的中 医药诊疗基本知

8、识,掌握重症医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 掌握重症医学科中医护理常规和重症医学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 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是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的第 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3 年以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 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 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处方比例、应用中医诊

9、疗技术治疗率、急危重症抢救 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 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重症医学中医诊疗新技 术。第二十五条 重症医学科应具备常见、多发急症重症诊治的能力,二级 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各相关专科的常见急症、病症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在 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研究和诊治的能 力。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 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 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实施情

10、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 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 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 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 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 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 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 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第三十条

11、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诊疗区域周 边、家属休息区等区域。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 点宣传中医药防治危重病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方法及本科室专家 特长,彰显本科室防治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 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 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 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外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 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六、附则第三十三

12、条重症医学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危重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设备配备目录1、二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设备配备目录吸引设备、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 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 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泵、输液泵、医用冰箱、

13、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 消毒机。2、三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设备配备目录 在二级医院基础上,增加以下设备:中心负压吸引设备、中心供氧设备、多 参数监护设备、心脏起搏器、儿童用呼吸机、转运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血液 净化机、升温降温机、营养输注泵、床边生化血气仪。有条件的医院可配置床边 X 光、床边超声、辅助循环等设备。附件2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二 妙散(丹溪心法)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5三子养亲汤(韩氏 医通)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8大青 龙汤(伤寒论) 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

14、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3小青龙 汤(伤寒论) 14小建中汤(伤寒论) 15小陷胸汤(伤寒论) 16小 柴胡汤(伤寒论) 17小蓟饮子(济生方) 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 明) 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0五苓散(伤寒论) 21五 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止嗽散(医学心悟) 23升麻葛根汤(阎 氏小儿方论) 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5丹参饮(时方歌括) 26乌梅汤(伤寒论) 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六味 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30玉女煎(景 岳全书) 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15、) 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4左金丸(丹溪心法) 35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38四逆汤(伤寒论) 39四磨汤(济生方) 40归脾 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43白头翁汤(伤寒论) 44白虎汤(伤寒论) 45瓜蒌薤白 半夏汤(金匮要略) 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 明论方) 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54血府逐 瘀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