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31727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选考)“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解析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识记。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不是其内容,符合题意要求。答案B2.(选考)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描述了一位暴动士兵的话:“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

2、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这主要是因为苏俄()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广企业国有化C.收取固定粮食税 D.坚持劳动义务制解析由“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等信息,可判断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3.(选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

3、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答案C4.(选考)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解析本题比较灵活,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期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答案D5.(选考)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苏俄实行“战

4、时共产主义”政策连年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A. B. C. D.解析苏俄遭遇大旱灾而导致粮食匮乏是在19201921年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开始于1921年3月,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6.(选考)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

5、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A7.(选考)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苏俄的经济政策是()A.市场基础上的计划调节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改革开放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1918年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战胜敌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8.(选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A.农民不堪忍受国

6、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起了这种状况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苏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答案B9.(选考)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是()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解析“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答案D10.(选考)为了解

7、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A.重农抑商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海禁”政策解析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答案B11.(选考)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

8、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答案D12.(选考)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借鉴作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

9、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13.(选考)斯大林时期,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的措施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 B. C. D.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新经济政策。答案C14.(选考)“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一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

10、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解析“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反映的直接问题是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现象;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不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这种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答案B15.(选考)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

11、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时间“斯大林时期”,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农民几乎不占有生活资料”,由时间可排除A项。由隐含的信息可排除B项和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从而会出现笑话中“无油无锅又没柴”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答案C16.(选考)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

12、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答案B17.(选考)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C. D.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年”即1958年,由此辨析选项,是在19531956年,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答案B18.(选考)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

13、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中“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可判断出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中止了“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没涉及国内情况;C项表述错误,可以直接排除。答案D19.(选考)有人曾把

14、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罪魁祸首解析题干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选D。答案D20.(选考)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

15、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答案为C。答案C21.(选考)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解析不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完全一样,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这种情况只有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才会出现,故选C项。答案C22.(选考)大国崛起中说:“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