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31678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技术说明书煤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修订日期:2011年1月22日SDS编号:WH-HJ-04产品名称:煤气版本:HJ-MSDS-2016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煤气化学品英文名称:coal gas企业名称:* 有限责任公司丄比 土丄.*邮编:*传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咨询电话:*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燃料气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易燃气体。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气体-1、急性毒性-吸入-4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易燃气体,吸入有害 防范说明:防泄漏、中毒、爆炸预防措施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事故响应:泄露气体着火,切勿灭火,

2、除非能安全的切断泄源等。如 果没有危险,消除一切点火源。安全储存:在密闭通风良好处储存。废弃处置:建议用焚烧法处置。按照当地/区域/国家规章处置内装物/ 容器。物理化学危险:煤气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危险。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大气的污染。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物质氢气54%-60%133-74-0物质甲烷23%-28%74-82-8物质一氧化碳13%-15%630-08-0第

3、四部分急救措施急救: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引起损害。眼晴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脸,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立即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休息。如呼吸困难,给吸氧, 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立即就医。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特别危险性 :煤气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 烧爆炸危险,泄漏后极易一氧化碳中毒。灭火方法和灭火剂 :使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全 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 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

4、却容器,可能 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 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 、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 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 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建议应急处理 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 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 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 泄漏源。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受限空间扩散。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 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喷雾状水抑制蒸 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 接冲

5、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 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 尽。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场所应配备自给式呼吸器和必要的消防器材。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接打手机。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防止气体 泄漏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 宜超过30 C。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 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储区应配

6、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泄漏应急处 理设备。第八个部分 接触控制 /个体防护接触限值:甲烷:TLV-TWA(mg/m3):1000(脂肪族C1-4烷烃气体); 一氧化碳: PC-TWA(mg/m3):20;PC-STEL(mg/m3):30;TLV-TWA:25ppm; 二氧化碳: PC-TWA(mg/m3):9000; PC-STEL(mg/m3):18000; TLV-TWA:5000ppm; TLV-STEL:30000ppm。生物限值 :无资料。监测方式 :气相色谱法。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配备一氧化碳检测仪。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紧

7、急事态 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眼晴防护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安全防护眼镜。皮肤和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手 防 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处观与性状:无色有臭味的有毒气体pH值(指明浓度):不适用熔点/凝固点(C):氢一259.2,甲烷一182.5沸点、初沸点和沸程(C):氢一259.2,甲烷一182.5密度:无资料相对密度(空气=1) 0.455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燃烧热(KJ/m3): 1672018810饱和蒸气压

8、力(kpa):氢13.33Kpa(-257.9 C ),甲烷 53.32Kpa(-168.8 C)闪点C):无资料n-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分解温度C):不适用引燃温度(C) : 600-650爆炸下限% (V/V ) : 6爆炸上限% (V/V ) : 30易燃性:极易燃。溶解性:成分中主要成分氢气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在正常条件下稳定。禁配物:强氧化剂、碱类等。避免接触的条件:高热、明火。危险反应: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危险分解产物:受热或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第一部分毒理学信息急性毒性:一氧化碳:大鼠吸入LC50 2069

9、mg/m3.4j、时(大鼠吸 入)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眼晴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呼吸或皮肤过敏 :无资料。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资料。致癌性 :无资料生殖毒性 :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 :无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 反复接触 :反复性接触:暴露浓度为 50-250ppm 时,重复吸入动物实验表明: 本品对心脏和血液系统有害 (JHS-J)。吸入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可引 起急性中毒。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 心血管系统损害。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信息生态毒性 :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 :无资料潜在的生物累积性 :无资料。迁移性 :高迁

10、移性,低挥发生。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废弃处置方法: 产品:建议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不洁的包装 :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号):1023 联合国运输名称 :压缩氢和甲烷混合物。联合国危险性分类 : 2.1 包装类别: - 包装标志 :易燃气体 包装方式 :气瓶、管道 海鲜污染物(是 / 否):否。 运输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煤气管道输送操作规程。 输送煤气的管道应 位于阴凉、通风处。管道输送煤气时输送管道应有接地,并要控制流 速,以防止产生和积聚静电。管道应远离明火、热源,应防高热、

11、爆 晒。远离易燃、可燃物、禁忌物。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泄漏,并进行定 期维修。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法规信息: 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 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储存、运输、 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 GB20576-2006GB20602-200)6 。 高毒物品名录:一氧化碳列入。剧毒化学品名录:均未列入。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安监总管三2011 95号):甲烷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均列入,将该物质划为第 2.1 类易燃气体。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 :均列入,划为第2.1类易燃 气体;一氧化碳主要危险性划为第 2.3

12、 类毒性气体; 次要危险性将该 物质划为第 2.1 类易燃气体。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列入。 易制毒化学品目录:未列入。易制爆化学品目录:未列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列(国务院令第 591 号)。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最新修订时间: 2016年 1月 22日编制部门: *修改说明: 本 SDS 按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标准编制,由于目前国家尚未颁布化学品 GHS分 类目录,本SDS中化学品的GHS分类是企业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 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GB20576-2006GB20602-2006自行 进行的分类,待国家化学品 GHS分类目录颁布后再进行相应调整。免责声明:我公司在本SDS中全面真实地提供了所有的相关资料,但 我们并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广泛和精确性。本MSDS为那些受过适当专业训练并使用该产品的有关人员提供对该产品的安全预防资料。 获 取该SDS的个人使用者,在特殊的使用条件下,必须对本MSDS勺适用性作出独立的判断。在特殊的使用场合下,由于使用本SDS所导致 的伤害。我公司将不负任何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